湖北光谷实验室,研究员丁毅博士在进行光学成像探测。(通讯员张勇勇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洁 通讯员张勇勇 2月11日,湖北光谷实验室内,一束微弱到仅含几个光子的激光正在照射生物样本,科研人员紧紧盯着屏幕上得到的计算结果:“成像分辨率像素已达到百万级。” 日常使用的手机摄像头,像素普遍在千万级,甚至过亿,在生活中可以拍下清晰的照片。 但在一些特殊场景,比如深海、高空,或在医疗检测上,光信号微弱,空间分辨率低,需要用单光子探测器来捕捉图像。 光子是光的基本单位,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光,其实是由无数个光子组成的。单光子探测器,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探测到单个光子的超高灵敏度探测器,在量子通信、天文学、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单光子探测器就像黑夜中的眼睛,可以捕捉到微弱的光信号。”湖北光谷实验室研究员丁毅博士说,但单光子探测器受物理结构限制,像素数量通常只能达到数千,限制了其在高分辨率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比如在天文观测中,较低的像素个数,难以捕捉到更暗弱、更遥远天体的细节;在生物医学显微成像中,也无法满足对量子级荧光现象进行高分辨率记录的要求。 为突破这一难题,丁毅博士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成像这一领域。计算成像不同于传统成像技术,它能够通过光学调制和信号处理等手段,突破光电探测器在成像分辨率、成像帧率等方面的限制。 “我们不再要求每个像素必须对应一个物理探测器,而是让单个探测器在不同时间扮演不同角色,通过编码光场和重构算法,最终恢复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像素的高分辨率图像。”丁毅说,团队的这项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单光子探测器以往输出的是模拟信号,实验室团队通过攻关研究,在芯片层次完成了单光子探测器的数字读出,在获取单光子信号时可以省去光子计数器件,使得成像与探测系统更加小型化、集成化,能够面向更多应用场景。 成果的背后,是科研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付出。自2023年底立项开始,为赶进度,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天明。为验证实验光路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海量数据。 “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就想快些、再快些,让更多高端器件实现国产替代。”丁毅说,目前研究团队正与医疗器械、遥感探测等领域展开应用合作,首台用于医疗领域的工程样机正在研制中。 目前,研究团队还在开展免标记纳米颗粒跟踪、时域压缩成像等多个技术难题攻关。“时不我待,早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干劲满满。”丁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