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挑花指尖绽,五彩丝线岁月传。作为湖北省黄梅县传统美术的黄梅挑花,不仅是楚文化代表之一,更是被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月23日,武汉工程大学听涛社会实践团·黄冈分队前往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博物馆就黄梅挑花的传承发展进行实地调研交流和学习。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黄梅人民勤劳和智慧,精研细作,领悟、创新,使这门工艺日臻完善。其以明快的色彩组合、严谨灵活的布局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充分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具有浓郁的黄梅地方风格和明显的楚文化特色;是中国工艺美术一技璀璨的奇葩,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和立体的中国画”。
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人参观了黄梅挑花的展区,深入了解了黄梅挑花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以及发展状况。根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证明黄梅挑花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据工作人员介绍,不同于一般刺绣重刺,黄梅挑花重挑,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绣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织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手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七种颜色)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此外黄梅挑花的图案纹样多以吉利祥瑞的动物、植物、文字和戏曲人物为主要参照,强调整体性、对称性、均衡性,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在构图形式上,中间采用各种团花为主图案。
发展状况上,黄梅挑花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工艺品代表作赴国外巡展。为了弘扬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传承培训活动、举办挑花比赛、建立挑花基地、培养传承人等,让黄梅挑花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活动,该实践团成员学习了解了黄梅挑花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深刻认识到黄梅挑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重要的文化价值。实践团成员秉持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决心致力于推动黄梅挑花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未来,该实践团成员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聚各方力量,为黄梅挑花的持续繁荣贡献力量,使其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通讯员:鲁孟冰、黄馨瑶、李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