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银行 房产 保险 财经 创投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新华网 2025-02-08 15:00:30

◇2024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中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十年间,工程累计调水超770亿立方米,相当于调出5000多个西湖水量,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从“如有可能”的科学探索已经变成“时代赋能”的大国重器,让相隔千里的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在一起,用世界规模最大的渡槽群、遍布沿线的自动化设备,构建起新时代中国大水网。

到2035年,京津冀用水量将较2017年增加67亿立方米以上。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实施后,京津冀调水总规模将达到87亿立方米。

我国已初步构筑起“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总体格局。

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依靠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利用、分质利用、高效利用,受水区在2003年以来区域用水总量仅增长46%的情况下,实现GDP增长5倍多。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超50亿立方米,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缓解效果明显,部分地区水位总体止跌回升。

按照2023年万元GDP用水46.9立方米计算,工程累计超过770亿立方米的调水量相当于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GDP的增长。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湖北丹江口、北京团城湖,一个跨越千里的超级工程,让两地紧紧相连。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巨槽输水、江河牵手……工程攻克了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南水”千里奔腾、全程自流,润泽北方大地。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全国水资源量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

2024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中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间,工程累计调水超770亿立方米,相当于调出5000多个西湖水量,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这一民生之水、生态之水、发展之水,深刻改变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供水格局,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河南省焦作市区南水北调干渠及两岸风景(2024年11月5日摄)伍志尊摄/本刊

“国之大事”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

“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干涸断流40多年后,明朝诗人粱瑞霖笔下滹沱河的旖旎风光又回到了河北省石家庄市。

西出太行,东流入海,与太行山山前大道交会的滹沱河,其名含呼啸、凶猛之意,曾水流湍急、浪涛汹涌。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持续干旱,加之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河道在石家庄曾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沙坑遍布、植被退化。

如今,得益于上游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多次生态补水,滹沱河石家庄段恢复滔滔百里胜景,曾生产“贡米”的正定县曲阳桥镇周家庄村,恢复了多年不见的水稻种植。

一条大河的复流,是南水北调工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生动呈现。

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有效保障沿线河湖生态用水,累计向北方地区50多条河流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数据显示,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2%,水位平均回升2.25米;深层承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7%,水位平均回升6.72米。

世纪工程,尺寸之功。在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馆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源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说。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论证工作从195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2年,长达半个世纪。其间共有5部委(局)比选、9省(直辖市)、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的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院士参与献计献策,共召开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南水北调规划方案进行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青山之间,丹江口水库坐拥万顷碧水。南水北调中线以此为起点,蜿蜒北上。

闲暇时,85岁的长江委汉江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小云仍时常走上丹江口大坝看一看。“很多的技术,从无到有,都是通过试验一一得来的。”她说。

作为同时参与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和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的建设者,攻关坝体补强,是杨小云的第一个任务。1963年她所在的施工技术处选定了4个坝块进行试验,以灌浆填充的方式加固混凝土。一年后,杨小云和同事们提交了一份关于混凝土补强的试验报告,以精微之力,为丹江口大坝复工打下基础。

除了水利工程建设,配套的征地移民、治污环保、文物保护、节约用水等工作,规模之大、涉及面积之广、覆盖人口之多,史无前例。

2003年,国务院专门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先后8次召开会议,决定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和其他重大问题,从中央层面推动南水北调各方面工作的进行。

在东、中线施工中,数十万建设者矢志奋斗,43.5万移民群众顾全大局,催生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为破解膨胀土难题,技术攻关者经历了十余年的尝试;为打通穿黄工程,建设者持续6年在黄河底部施工,掘进刀具损伤无数……这个世纪工程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清晰,东线从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之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上;中线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入渠自流抵达北京、天津,向沿线豫、冀、津、京供水。

南水北调工程从“如有可能”的科学探索已经变成“时代赋能”的大国重器,让相隔千里的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在一起,用世界规模最大的渡槽群、遍布沿线的自动化设备,构筑起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

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自高空俯瞰,先期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自南向北,呈两条带状水网辐射京津冀豫苏鲁皖7省市,惠及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让我国水资源格局不断优化。

“南水”从中线渠首跋涉15天来到北京,助力北京形成“南水”、密云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格局,全市年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

一渠清水润津门,中线已累计向天津调水超100亿立方米,1300多万人受益,天津实现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

不只是京津,在河北,中线与廊涿、保沧、石津、邢清4条大型输水干渠构成“一纵四横”供水网络体系;在山东,东线与本地水网共同构架成“T”字形水网。根据《新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战略功能及发展研究》报告预测,到2035年,京津冀用水量将较2017年增加67亿立方米以上。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实施后,京津冀调水总规模将达到87亿立方米。

我国已初步构筑起“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总体格局。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孙志禹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纵贯南北、承接东西,有效衔接国家水网和省市县级水网,不断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南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成为多个重要城市的重要水源。”

“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高空卫星、无人机、200多个环库岸线的高清摄像头织成“天眼”,如有污水偷排、非法垂钓、危化品车辆运输等“风吹草动”均能看得清清楚楚;地下雨污管网内的监测仪实时保持“警惕”,一旦出现跑冒滴漏,管道机器人可以精准探查、及时修补;实时监测水库水质断面及入库支流沟渠水质,出现异常自动预警……在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偌大的水库“浓缩”在大屏幕上。

“如果库区突发水污染,可以立即启用数字孪生系统,迅速摸清不同处置方案下污染物扩散的方向和程度,调整水库下泄量,确保渠首尽可能少受污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蓉说,通过建立水质应急响应预案库,让未知变预知,让处置跑在风险前面。

从源头到全线,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沿线地方政府和工程运行管理单位持续接力赛跑,有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的加强污染防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有的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进行精准管控,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库容339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横跨湖北十堰、河南南阳两地,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黄姜种植及加工是十堰一项重要产业,黄姜种植面积最高峰时占全国的43%,全市黄姜加工企业79家,年产值达14亿元。但黄姜加工会产生大量废水,为保护水质,十堰果断关停全部黄姜加工企业。

不仅如此,十堰累计关停并转环保不达标企业561家,拒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145个,拆除丹江口库区养殖网箱18.2万只,5万多名渔民“洗脚上岸”,对丹江口库区库岸线实施物理隔离。

为护好这青山环抱的碧玉一湾,陕西、湖北、河南三省系统实施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治理保护,建成大批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污水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推进生态隔离带建设,实现了水源区县级及库周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全覆盖,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中线工程输水干渠地跨豫冀京津四个省份,沿线有700多条河流,引水干渠全线实现“水上立交”,或上天跨淮河,或入地从河床下穿黄河,即使走了1432公里,在北京、天津也能喝上没有受过污染的水。目前,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在东线,江苏、山东大力推进工程沿线水污染治理和河湖生态修复。东线工程实施了426个治污项目,目前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清漂员在丹江口水库作业(2024年10月28日摄)伍志尊摄/本刊

“世纪工程”凝聚绿色发展理念

硬币大小、通身透明、宛如小伞般在水中一张一缩地游动……这就是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一种淡水水母。

“近期我在库区例行作业时,又看到了桃花水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水质监测人员秦赫说。桃花水母对水环境要求十分苛刻,需要水体洁净、酸碱度适宜等一系列条件才能生存,是大自然的“水质检测员”。

南水北调始终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和各方面,着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水利工程样板。从十多年前丹江口水库发现桃花水母,到2022年桃花水母现身北京南水北调亦庄调节池,这一小小的水中生物见证了南水北调一以贯之的优良水质。

人水和谐,共利南北。在十堰丹江口市,当地人常说自己是“守井人”,58岁的杨力便是其中一员。他在库区清漂已有7年多,现在是清漂队队长。从码头到他们负责的最远水域,开船单程要4个小时。没有特定清漂任务时,他们会在坝前核心水源区巡线,清除枯枝败叶和其他零星漂浮物。“不光是我们,库区沿线村民也会主动清除各种垃圾。”杨力说。

十年来,丹江口市和河南南阳淅川县分别成立“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和设立“护水员”公益岗位,在丹江口库区常态化开展库面清漂、库边清渣、库岸巡护等工作。目前,“小水滴”注册志愿者已有20余万人。

从邙山远眺,蓝天白云下,黄河浩荡,滚滚东去。

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洞、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等组成。12年前,工程建设者完成了一次性安全、精准、单向掘进黄河主河床的壮举。如今,穿黄工程已经成为南水北调“生态走廊”的生动注脚。

附近的王村镇,记忆中铸件厂噪声轰鸣、粉尘漫天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采摘园。老尹和儿子过去常年出门打工,这几年他们在渠道边种起了苹果等果树。闲暇时便到穿黄工程干些绿化养护的杂活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中线还大力开展绿化生态带建设,全线累计完成防护林及绿化工程建设1200公里,防护林面积达6万余亩,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的循环生态链。丹江口库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淅川县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达53.2%,十堰市森林覆盖率达64.72%,实现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助力沿线地区生态修复。汩汩“南水”润泽北方,永定河865公里河道于2021年9月底实现了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河北省十余条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并向白洋淀补水。

“青头潜鸭是生态环境质量‘环评师’,它们在此安家落户反映出白洋淀水环境不断好转。”张学农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自小在淀边长大,见证过淀内养殖业、旅游业的繁荣,也闻到过水中散发的臭味。

“南水”打通白洋淀的外循环,让水多起来。同时,白洋淀恢复内动力,让水活起来。在白洋淀扎根的不止青头潜鸭,监测数据显示,白洋淀野生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1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达51种,鸟的种类多达286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如今,南水北调沿线美景数不胜数:“煤城”焦作山水之间满眼绿,成为超过280种野生和濒危保护鸟类的栖息地;邢台七里河两岸泉眼在断流数十年后再次喷涌,入选第十五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白洋淀水位常年保持在7米左右,水面面积达275平方公里,“华北明珠”重现风采;曾经的“酱油湖”南四湖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

不仅如此,通水以来,中线公司结合工程沿线地方政府需求,综合利用工程弃渣场,共完成1073个取土场和弃渣场的治理及返还工作,恢复521个生产生活区(施工营地),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面积40745公顷,相当于5.7万个足球场。

倒逼北方地区绿色转型发展。一泓碧波三千里,滴滴“南水”在瑞泽北方地区的同时,“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也在倒逼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用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水区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据测算,从2003年到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时,全国人均用水量增长了8%,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人均用水量分别下降了27%、21%、11%、8%;全国城镇生活平均用水定额基本保持稳定,而同期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分别降低10%、25%、36%、21%和14%。

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后,受水区各级政府仍继续维持高效节水态势,受水区有94%的地市人均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有11个地市人均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值的二分之一。

依靠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利用、分质利用、高效利用,受水区在2003年以来区域用水总量仅增长46%的情况下,实现GDP增长5倍多。

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2024年10月30日摄)伍志尊摄/本刊

“民心工程”绘就共此青绿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谔乘船游览京杭大运河时写下《夜过沧州》。

受益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京杭大运河于2022年4月底实现断流百年以来的全线水流贯通。河北沧州城区段大运河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山东济宁段内河航运通江达海,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明显提升,河畔园博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景点激活大运河文脉……古老运河全面复苏。

十年来,奔涌的“南水”串联起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重要城镇,水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不断增强,绘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从“有水吃”到“吃好水”。“过去吃井水,村里人落下一嘴黄牙,出门都不敢张嘴大笑。”河北景县地处华北漏斗区,地下水含氟高,回忆过去吃水的经历,苦水营村村民付书明这样说道,“苦水营”也由此而来。

十年来,南水北调沿线水井少了,水面多了,断流的河道再现碧波。根据评估,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超50亿立方米,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缓解效果明显,部分地区水位总体止跌回升。包括苦水营村在内的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喝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以前,附近人家逢年过节送礼都是称上三五斤白糖,平时喝水、熬粥都得放点儿遮遮苦味。现在大家送礼首选茶叶!”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新马镇西常屯村姜书河一边说,一边拎起茶壶,把茶几上的茶杯再次续满。2017年8月,邱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全县7个乡镇216个村26万人切换南水北调水。

沿线受水区城乡居民的“救急水”。2017年、2018年山东大旱期间,东线成为确保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2023年,中线实施大流量输水,缓解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干旱不利局面,保障工程沿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密云水库水生态所的李明妹放下手中的望远镜,拿起护林时常戴的布斗笠遮一下光线,指着主坝不远处说:“下面就是连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9级进水泵站,外面是给下游泄洪补水的闸口。看现在这水面多高,以前这里有两个小岛,水位上来,盖过了。”

2013年,李明妹正式加入密云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管护队伍,赶上了库区十年休养生息的过程。“以前周边水位比现在低多了,内湖地区东、西岛和金钩尾堰,车辆都可以进去。从2015年开始,眼见着水一圈一圈地涨起来,现在,好几个大岛只剩尖尖儿了。”李明妹说,如今库区水量饱满,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

促进北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南水北调工程缓解了北方地区农业、工业、生活及生态环境竞争用水的局面,提高了黄淮海平原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在河南宝丰,“南水”酿出更香的小米醋,产业兴旺、居民增收;受益于水质改善,天津的汽车玻璃厂供水量连上台阶,产能充分释放;东线山东段高污染的草浆造纸企业减少了65%,但更加环保的新技术让当地纸产量达到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

邯郸市的永洋特钢,稳定优质的“南水”提升了一块好钢的“成材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超98.9%。“早年生产全靠抽取地下水,现在‘南水’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永洋特钢动力厂厂长江彦军说,当地地下水硬度高,对设备换热效率影响较大,“南水”的钙镁离子含量低,有利于提高特钢产品质量。

“南北经济循环有效畅通,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促进了受水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司长李勇说,按照2023年万元GDP用水46.9立方米计算,工程累计超过770亿立方米的调水量相当于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GDP的增长。

作为中国经济第三极,京津冀区域正在加快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据估算,在充分考虑节水挖潜以及维持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供水指标前提下,如果没有其他外调水源,到2035年,京津冀地区仍缺水49亿立方米,缺水率为16%。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冬日里,湖北保康。峭壁横亘,破岩凿壁。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引江补汉工程21个工作面施工正酣,首台硬岩掘进机“江汉先锋号”投入掘进。工程建成后,三峡水库将和丹江口水库连通,每年可以增加20亿立方米的输水能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将更有保障。

(采写记者:惠小勇 李鹏翔 侯文坤 梁建强 李思远)

  责任编辑:江飞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