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人员在长飞先进武汉基地项目调试设备。(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源刘畅通讯员姚威 2月7日,春寒料峭,长飞先进武汉基地建设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看着监控屏幕上天车顺畅运转、产线加快成型,长飞先进总裁陈重国信心满怀,“从目前建设进度来看,量产通线时间有望提前至今年4月底、5月初。” 不负好春光,开年即开跑。在武汉,长飞先进武汉基地、光谷人民医院、沿江高铁长江新区站等一批重点项目正抢抓机遇、冲刺新春开门红。 国内“最聪明”碳化硅晶圆厂量产在即 长飞先进武汉基地总投资超过200亿元,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发与生产。 “一片直径6英寸的晶圆可分割出数百颗芯片,用于4台新能源车。”陈重国介绍。按照计划,长飞先进武汉基地达产后每年可生产36万片6英寸碳化硅晶圆,可满足144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需求。 长飞光纤执行董事兼总裁、长飞先进董事长庄丹说,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电力电网、轨道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而我国拥有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的最大应用市场,发展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碳化硅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确保产品一上市就形成市场竞争力,长飞先进在产线设计、设备引进、生产研发等多个领域投入大量资源。 陈重国介绍,正在调试的产线上方,布局着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送料天车系统。“即使项目处于36万片/年的满产状态,天车系统每天也仅需人工介入调整一次,这在全球范围内同类型工厂中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长飞先进致力将生产过程中变量因素降至最低,确保交付的每一颗芯片在生命周期内安全稳定运行。 春节期间,长飞先进武汉基地内400多名建设人员、工程师驻守岗位,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设备调试。陈重国透露,今年之内,武汉基地还将新增约千名工程师,助力武汉基地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碳化硅器件制造标杆工厂。 光谷人民医院今年下半年投用 从空中俯瞰,光谷花城大道东侧,一座“X”造型的医院初见雏形,4栋主楼之间通过钢结构廊桥相连,科技感满满。 这是建设中的光谷人民医院。东湖高新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汪洲介绍,光谷人民医院的外形设计参考集成电路和染色体,二者所代表的光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产业,均为光谷“硬核IP”。 光谷人民医院由东湖高新区建设,委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运营。截至目前总体施工进度超过80%,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成投用。 通过深度链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疗、科研资源,光谷人民医院将打造成“属于光谷人民、服务新城发展、辐射武鄂黄黄”的区域公立综合医疗中心、新城医疗卫生枢纽核心和生命健康科产学研中心,集医疗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按照计划,项目竣工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运营管理团队将进驻院区开展筹备工作,确保投用后顺畅运转。 值得注意的是,光谷人民医院将大量应用智能胃镜、PET-CT等鄂研鄂产医疗装备,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为光谷、武汉乃至湖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度赋能。 据了解,光谷人民医院投用后,还将依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优势资源,形成“内强交流、外引人才”的发展格局。“未来,有需求的患者可以在这里享受‘定制化’国际医疗团队的服务,医院还将探索打造‘医疗旅游区’,为全球各地患者提供‘医疗+文旅’一条龙服务。” 千人奋战沿江高铁长江新区站 2月7日上午,沿江高铁长江新区施工现场,工人们穿着厚厚的工装,迎着刺骨寒流紧张忙碌。 运输车穿梭,巨大的挖掘机轰鸣,大型起重机嘶吼着举起一捆捆钢筋,送到远离地面的横梁上。一排排已经浇筑成功的“擎天柱”,如雨后春笋,未来将托起飞驰的高铁巨龙。 沿江高铁是国家高铁网“八纵八横”的主通道之一,其中湖北省境内全长163.35公里。2025年,沿江高铁全线开工。 “争一流,当先锋,打响支点建设发令枪。”落户武汉的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加快推进武汉境内71.88公里的沿江高铁建设。施工方中铁十九局春节不打烊,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已完成任务量的40%。 “塔上风大,时间长了手脚都没知觉。”气温降到-4℃,寒风凛冽,但施工人员依然坚守在数十米高的铁塔上。 “除夕夜,我们工地送上年夜饭和热可乐,为浇筑荷新湾特大桥钻孔桩的一线工人加油鼓劲,目前,这一关键工程已按期完成。”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秦志军介绍,从全国各地调集170多辆大型机械设备,正在开展“百日会战”;1000多名工人,同时奋战在20余公里的战线上。 秦志军说,长江新区成立高铁建设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部,全周期提供保姆式服务,政务中心将审批服务送到工地,水电路等配套均提前谋划统筹,有效保证工程顺利高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