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在地里长,人就在基地。”2月7日一大早,省农科院经作所4名“草莓博士”钻进草莓基地,忙得热火朝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温暖如春的大棚内,一颗颗鲜亮欲滴、艳丽饱满的草莓挂在藤蔓上,雪白的、淡粉的、红艳的、黑紫的……深深浅浅,集齐各种流行色号,把草莓棚装扮得元气满满。“有颜还要有料。”省农科院经作所副所长韩永超称,“这是我们最新选育的草莓材料,孰优孰劣,得来一场角逐。”
原来,一颗草莓的诞生过程堪称曲折。该所科研人员从700余份草莓品种资源库里,挑选口感、抗病性、硬度等重要性状互补或兼容的父本、母本进行杂交,让杂交后代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两配组,年形成杂交单株2万株。再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优株、优系选择,各方面表现优异的胜者,才有望成为新品种。
韩永超、肖桂林、张东梅、邓江丽等4名“草莓博士”或蹲或席地而坐,摘果、切开、检测、记录,有条不紊。“这颗草莓切开后有空心。”邓江丽解释,“膨大剂致草莓空心”是谣言,草莓空心与品种性状、生长环境等有关,属于正常现象。但市场上对空心草莓认可度不高,科研人员倾向于选育果肉坚实的草莓材料。说着,她吃下一颗空心草莓,“绝不存在危害健康一说。”
肖桂林、张东梅手持仪器,分别检测草莓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当硬度测试仪的探针刺破一颗颗果实,果肉的汁水一滴滴滴入可固检测仪中,空气中漾开阵阵香甜。“可溶性固形物一般是指可溶性糖类,若数值超过12%,口感比较甜。”肖桂林的指尖已被草莓汁染红,“上午测了三四十份材料,甜度基本都在12%以上。”
紧邻的另一个大棚,种植着3000余份草莓杂交单株,插满红红绿绿的标牌,红色代表不合格,绿色代表合格。“瞧,这个长圆锥形草莓叫‘晶瑶’,是2008年审定的品种,外观较美;这个是‘晶瑶’和美国品种‘甜查理’的‘宝宝’,叫‘晶玉’,香气浓郁,甜酸适中……”韩永超如数家珍。
我省草莓年种植面积约20万亩,随着早熟品种日益受到种植户青睐,也成为农业科研人员研发的重点。2023年,省农科院成功选育出“晶怡”,是一款优质高产早熟品种,可提前大半个月上市,有效产量达3000斤/亩,比常规草莓高约1000斤/亩,一举揽下第九届全国草莓大会金奖和创新奖。目前,“晶怡”在全省试种并将逐步推广。
新春孕育新希望,科技点亮新田野。“选育草莓新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三五年时间,甚至更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找出农民能致富、消费者喜爱的优质品种,让这项甜蜜的产业更红火!”韩永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