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教练尚春宇指导学员完成哑铃“飞鸟式”动作。(受访者供图)
2月11日晚,刘进正在吊豆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巍巍摄)
近日,“黄精哥”胡盛在基地指导村民种黄精。(湖北日报通讯员夏飞洋摄)
王曲径和他的“乡巴克”稻田咖啡馆。(受访者供图)
我兴楚乡
创在湖北
返乡创业,和湖北共成长——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到越来越多荆楚游子与家乡“双向奔赴”的故事。
随州小伙申请贷款补贴回小城打造健身房、“黄精哥”回村建黄精全产业链、稻田边开起稻田咖啡馆、乡村景区还能有非遗豆腐研学体验……好环境、好政策、好服务留下返乡者、点燃创业梦;返乡创业者又为家乡带来新业态、新模式、新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新动能。
随州小伙健身生意“热辣滚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钰杨
通讯员钱涛汪雪松
“来锻炼啦,先上个秤我看看。”“过年没忌口吧,今天多做20分钟有氧运动。”
2月11日,随州市曾都区白云湖畔的I GYM(爱健身)健身房里一片“热辣滚烫”——这是“00后”教练尚春宇打造的网红健身房。
春节后开工不久,尚春宇正盘算着将店面外部装修升级。通过咨询,曾都区人社局、团区委为优化营商环境、支持青年创业,主动对接并向他详细介绍相关政策。他不但能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还可以申请“青创贷”。
“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健身房,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大学毕业后,热爱健身事业的尚春宇先后在北京、武汉等地系统学习健身知识,并取得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辗转多地,他一边带课努力攒下启动资金,一边在心中谋划店面设计:楼层要高,空气流通性才好;色彩主打黑白灰,适合拍照打卡;器械多选固定的,适合健身小白快速上手……
2024年3月9日,是尚春宇的23岁生日,他的“I GYM”健身房在随州开业。
创业近一年,尚春宇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
将废弃顶楼改造成220平方米湖景网红健身房,学员数量超过100人,营业额突破35万元,运营的新媒体账号点赞评论数近30万。
“小城也能有高品质健身房。”前期投入30万元,从装修到布置全部亲自上阵,尚春宇用“笨办法”圈粉第一批老学员。
“有的健身房比较商业化,很多区域不对普通学员开放,非要买课才能使用场地。”今年除夕,学员杨新月准时来健身房打卡。她说,“I GYM”里所有区域和器材都能自由使用,学员们有时还互称“大师姐”“二师兄”,这让她很有归属感。
自称“i人”(内向型人格)的尚春宇在营销手段上也另辟蹊径:专注社交媒体推广,不在线下发传单。
从记录自己健身日常,到分享健身房装修心得,再到直播健身教学……“小春”教练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不少网友慕名而来。
“窗外就是湖景风光,这里每一处细节都很用心。”去年夏天,拥有200万粉丝的法国健身博主维亚德来随州旅居,几乎每天都来“I GYM”锻炼。
仙桃夫妇吸引游客体验非遗豆腐魅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巍巍
通讯员杨会
“元宵节当天,游客会更多,我们要多准备些黄豆和糯米。”2月11日晚7时许,仙桃沔阳小镇景区,古法沔阳豆腐坊灯火通明,刘进和张晶还在店里忙碌着。
1983年出生的刘进是仙桃彭场镇牛路村人,曾在山西服役8年多,并与当地姑娘张晶结婚。2009年转业后,刘进夫妇留在山西运城,先后从事服装、餐饮等生意。
2021年,夫妻二人回到老家彭场创业,成立一家非织造布公司,为口罩配套生产包装塑料袋。
“来到沔阳小镇,算是第二次创业。”刘进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2024年春节期间,刘进路过沔阳小镇景区,发现景区人流量大,便萌生盘下一个门面,在此开食品店的想法。
行情到底如何?刘进先租下一个流动摊点,专门卖糖葫芦。“大串卖200多串,小串卖500多串,每天收入5000多元。”刘进夫妇忙得团团转,心里乐开了花。
经过一年试水,刘进决定留在沔阳小镇,扩大经营规模。做啥呢?一天,刘进在浏览网络时,“古法豆腐制作”让他眼前一亮。
“小时候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做豆腐,豆香四溢,现在看不到当时的场景了。”刘进说,他们家里都做过豆腐,对这门古老技艺并不陌生。
认准这个商机,刘进便在景区盘下两个门面,买回石磨、蒸锅,开了一家古法豆腐工坊。景区为他们免费提供部分桌椅。
电磨省时省工,为何还用石磨?刘进分析说,石磨出渣多、成本也高,效率还不及电磨,但它属冷加工,能最大程度保留黄豆里的蛋白质,这样才能还原“古法”的原汁原味。
泡豆、磨豆、煮浆、点卤……景区每天上午9点开园,刘进夫妇7点不到就开门准备食材,迎接游客到来。为满足游客口味需求,他们除开发多味豆浆外,还推出什锦豆花、豆腐饭等,吸引游客络绎不绝。
不仅要让游客吃到原汁原味的美食,还要让他们沉浸式体验做豆腐。今年春节期间,刘进将石磨搬到景区广场,带上泡好的黄豆,教游客手工磨豆腐。“不分老幼,他们都抢着推磨,高兴坏了。”刘进想到开发非遗研学,让更多孩子接触这门古老技艺。如今,原有的两个门面已增加到7个,一年门面租金增加到10万元。“压力不大,坚持每天都开门。”刘进说,高峰时门店每天收入超过万元。
崇阳“黄精哥”让名贵药材走出“深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
通讯员邹辉夏飞洋
2月5日开工、2月6日招聘、2月9日马不停蹄赴襄阳考察学习……还没过完年,崇阳县白霓镇“黄精哥”胡盛就开始忙碌起来。
黄精,在古代被称为“长寿百岁草”。当前,许多年轻消费者对黄精并不了解,作为传统药材的黄精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1982年出生的胡盛从小就对中医中药感兴趣。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城里从事医药销售代表工作。
在幕阜山区崇阳,野生多花黄精资源尤为丰富。一次外出考察时,胡盛发现,在安徽、湖南市场,崇阳黄精很受欢迎。这些来自崇阳的黄精被作为鲜货以每斤5元的低价收购,安徽、湖南厂商加工后竟能卖到每根一百多元。
发现商机的胡盛,决定返乡建立黄精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规模化种植。
“农业不加工,到头一场空。”随着黄精种植规模扩大,胡盛意识到:单靠收购、销售鲜黄精只能赚取微薄利润。黄精产业要想高质量发展,让农户有钱赚,必须调整思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022年7月,胡盛投资500万元成立黄精哥食品有限公司,将白霓镇谭家村闲置厂房改造成5200平方米的标准化、规范化黄精加工厂,主要生产黄精茶、黄精酒、黄精养元糕等系列产品。目前,公司年加工黄精干货200余吨,食品类黄精产品150余吨。
去年,黄精鲜货和加工类食品综合产值突破6000万元。去年底,公司发放工资200多万元,带动崇阳300多家黄精种植户增收致富。
“现在种黄精不愁销,价格也不错。这可不就是把钱存进土地银行嘛,行情好或者需要用钱,就取出来,保值又增值。”一个月前,崇阳县天城镇蛤蟆石村,村民杨号兵刨出40多斤黄精,到就近代收点,变现400多元。老杨坦言,自己曾在外务工10余年,在“黄精哥”的带动下,回乡开荒种了五六亩黄精。没想到,一亩黄精一年纯收入竟然超过两万元。
“欧美国家对黄精多糖这类健康食品有非常大的需求。”胡盛说,作为黄精产业带头人,他现在是一有机会就推介当地黄精品牌。去年下半年,他还曾到欧洲考察市场。今年,他将继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争取尽快让崇阳黄精走向国际市场。
六旬翁经营稻田咖啡馆迅速走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黄磊
通讯员黄宣谢聪
春节前后,一家开在武汉黄陂乡村的稻田咖啡馆火了。天气晴朗时,一天最多有上千人打卡。
2月9日,驱车从武汉市中心出发,汽车从武大高速姚家集收费站驶出后约1公里,一栋被稻田包围的土黄色两层小楼展现在眼前。小楼前稻田边巨大的稻草人、草垛引人注目。这就是武汉新晋网红打卡地——“乡巴克”稻田咖啡馆。
走进咖啡馆,店内已是满座,几位客人正端着咖啡杯聊天。咖啡馆右侧,是柴窑面包房,面包现烤现吃、价格不贵,有好几位客人购买当作下午茶。顾客倪女士说,趁着天气好,一家人去黄陂素山寺登山游玩,路上看到稻田咖啡馆便选择前来歇歇脚,“孩子见到稻田和稻草人,特别兴奋,玩得特别开心。”
这家咖啡馆的创始人并非年轻人,而是“没怎么喝过咖啡”、已年过六旬的王曲径。
王曲径,黄陂人,在武汉市区经营过国际马术俱乐部,也曾是省内某知名会展企业负责人,创业经验丰富。
“到了退休年龄,我只想为家乡建设出点力。”2022年起,王曲径逐步退出企业,作为“带头大哥”聚集7位初创者,开始谋划家乡创业项目。
在浙江安吉,他们看到,300多家类型多样的咖啡馆遍布安吉的绿水青山,密度超过不少大城市,引来大量年轻人打卡。
这一场景打动了王曲径一行。“我们意识到,咖啡是一个让年轻人停下脚步,走进乡村的重要‘媒介’。”
2024年初,“乡巴克”稻田咖啡馆在黄陂区姚家集街沿河村动工,经过大约半年时间,咖啡馆装修完工。当年国庆节第一天,稻田咖啡馆正式试营业。王曲径说,他们选址沿河村,是因为“这里不仅紧临高速公路出入口,还被云雾山、木兰山、清凉寨、木兰不夜城等景区包围”。
“事实证明我们的定位和选址是对的。”王曲径说,不少游客下高速后,被稻田吸引到咖啡馆拍照打卡,通过社交媒体发酵,又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