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银行 房产 保险 财经 创投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鸦鹊岭“鸵鸟兄弟”骑鸵起舞

湖北日报 2025-02-12 10:49:07

“鸵鸟兄弟”文金华(左)和吴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郭启超摄)

扫码看视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泽牧吴坚郭启超

通讯员袁平岳黎

“鸟儿们!跳舞了!”2月6日,文金华和吴超穿行在一群憨态可掬的鸵鸟间,亲昵地抚摸鸵鸟的羽毛。

文金华和吴超个头不高,却有个响亮的外号——“鸵鸟兄弟”。

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因环境怡然、常有喜鹊闹梅而得名。

在这个喜鹊云集的山岭上,“鸵鸟兄弟”带着300只非洲鸵鸟安营扎寨,通过农旅融合,实现年收入超100万元。

“鸵鸟兄弟”初创业

文金华和吴超是鸦鹊岭镇老乡,同为1987年出生,这对“从小玩泥巴长大的兄弟”,大学毕业后一同进入建筑行业。

天南海北到处跑,让兄弟俩眼界开阔了很多,也萌生了创业的念头。“考虑过养猪,种西瓜,也看了很多特色养殖。”文金华说,直到一群鸵鸟闯进视线,兄弟俩顿时眼前一亮。

一只成年鸵鸟,一年产蛋约70个,每个蛋能卖200元,蛋壳可雕刻绘制成精美的工艺品。鸵鸟的羽毛不带静电,可用于擦拭精密的工业仪器,1斤羽毛售价高达500元至600元,到第3次拔毛时,价格能卖到约1000元。

“这简直是只金鸟啊!”文金华琢磨。

家人习惯了养殖猪和牛,从没听说过还能养殖非洲鸵鸟。文金华跟家里解释:“比起猪牛羊,鸵鸟是个稀奇品种,可以避免同质化。”

成功劝说家人后,文金华和吴超辞掉工作,前往全国多个鸵鸟养殖场观摩学习。

2018年底,他们回到小镇上,尝试鸵鸟养殖,并注册商标“乌鸵邦”。

文金华拿出20多万元存款,又东拼西凑了一些,总算凑够100多万元启动资金建设养殖场。2019年初,他买回第一批72只种鸟。

“我父母在农村养了一辈子鸡鸭,猪和牛都养过,养鸵鸟能有多难!”他寻思。

没想到,鸵鸟是非洲物种,生活习性与寻常家禽完全不同。好不容易孵化出来的小鸵鸟因为喂养不当,温度、钙质补充不足,经常生病。“一下就折损了30多只小鸵鸟,损失10多万元。”文金华心痛不已。

“鸵鸟喜欢生活在半干旱地区,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奔跑和锻炼,饲养场地要宽敞些。”“非洲鸵鸟耐热耐寒,抗病能力强,如果照顾得好,成活率能达到98%以上。”通过当地农业专家指导,加上不断探索养殖技术,鸵鸟基地步入正轨。

4万粉丝被鸵鸟吸引

文金华话不多,主要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他寸步不离守在鸵鸟身边,打扫圈舍、投喂食物,每天都要陪伴这些鸵鸟12个小时以上。

吴超性格外向,负责拓展销售渠道。他在各大社交网站发布鸵鸟的信息,向全国各地的客户推销产品。

第一批鸵鸟渐渐长大,足有两米多高,体重平均150斤,最重的达300斤。

兄弟俩请来师傅,把鸵鸟蛋壳制成装饰品。擅长新媒体的吴超,把产品信息发到网上,还拍摄了很多有意思的短视频。

短视频里,他骑在鸵鸟上唱歌,讲鸵鸟趣事。“不少网友关注我,现在有4万多粉丝了!”吴超开心地说。

2020年,江苏一商家循着吴超的抖音视频,向基地订购了10只成年鸵鸟。“卖了4万多元。”他说,交易那天,兄弟俩在基地喝着啤酒,感慨创业终于看到希望了。

依托电商平台,“鸵鸟兄弟”的经营渠道延伸至全国各地,北至吉林、南到海南都有订单。从2020年至2024年,销售额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再到100万元,“鸵鸟兄弟”的“乌鸵邦”越做越大。

进军休闲娱乐消费市场

每天上午,是吴超和鸵鸟的互动时间。他从养殖场内牵出一只黑得发亮的鸵鸟:“瞧,它长得多漂亮,腿也粗壮有力,经过一周训练,就能供人骑行。”

呆萌的鸵鸟在基地里欢畅地奔跑。骑在鸵鸟背上的吴超,挥舞着扫帚,潇洒自如。

在创业之初,文金华和吴超认为,不能单纯做肉蛋羽毛生意,还应该创造其他价值。

一次,文金华在喂养鸵鸟时,发现惊奇的一幕——几只鸵鸟竟优哉游哉地展翅转圈,仿佛芭蕾舞者。

文金华对吴超打趣道:“在鸦鹊岭上看鸵鸟跳舞,酷不酷?”

“我们要把鸵鸟休闲项目做起来!”二人一拍即合,决心在鸦鹊岭上,开发鸵鸟休闲娱乐产业。

吴超负责训练鸵鸟。有一次,吴超从鸵鸟背上摔下来,躺了3个多月。文金华协助训练,有一次,肚子被鸵鸟踹了一脚,疼了好几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鸵鸟终于驯化成功,还被带到宜昌万达广场、长江广场等核心商圈进行表演。呆萌的鸵鸟吸引市民争相骑行,非常拉风。

随着鸵鸟骑行走红,许多外地景区和鸵鸟博主,来找兄弟俩订购训练好的鸵鸟,订单大的近百只。

如今,养殖场从泥巴地变成了水泥地,还新增了繁殖房,鸵鸟数量已发展到300多只。

  责任编辑:江飞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