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银行 房产 保险 财经 创投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打造国家科技创新高地 武汉做对了什么?

凤凰网湖北 2024-12-16 10:18:00

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

从传统工业重镇迈向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走出一条高含“新”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图片

“我们交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优异答卷。”近日,武汉举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主题报告会,共谋“书写好‘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优异答卷”这一课题。

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两年多来,武汉大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成势见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争相崛起,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携手共进,不断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片

武汉城市风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武汉持续保持上升,位列全球第13,比2021年上升12位,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集群中位列第5位;《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报告中,武汉排名全国第5,首次位列全球前9;武汉每万家企业中高企数量达171家,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向9000亿元目标迈进,领先地位持续巩固。

与此同时,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达15323家,是2021年的1.67倍,数量居全国城市第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5%,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55%。亮眼的数字和排名背后,是武汉这座工业重镇向国家科技创新高地的跃升。作为中部第一经济大市,以制造业强市著称的武汉,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从传统工业重镇迈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走出一条高含“新”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图片

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标志性建筑“马蹄莲”大楼——武汉新能源研究院。

跃升的国家科创高地

作为GDP总量超过2万亿元的经济大市,武汉近年来经济一直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经济含“新”量不断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武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4720.98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从产业来看,工业是武汉实现快速增长的“压舱石”,其中最大的贡献集中于高技术制造业。数据显示,武汉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6%,增速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超出24.1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实现高增长的背后,是武汉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力的体现。具体来看,今年以来,武汉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平板电脑、集成电路圆片等主要工业品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些工业品,大都属于武汉重点打造的五大优势产业——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范畴。

图片

武创院大楼。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到,武汉新兴产业较多,GDP含“新”量比较高,包括“光芯屏端网”等新兴产业有比较大的规模,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定的席位。

他举例说,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国内第六、中部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另外,武汉是全国布局氢能较早的城市。在碳金融方面,武汉率先开展碳资产托管、碳质押贷款及碳保险等金融业务创新,“具有开创性”。

2022年4月,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之后,全国布局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搭建科创平台、制定激励政策、加大研发资金投入,让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不同创新主体跨领域协同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深度融合,从而让武汉在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梯队中的位置不断上升,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逐渐成势见效。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武汉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其中知识创造力增长最快,产业驱动力和辐射引领力均实现快速增长。

武汉凭什么?

亮眼的数字和排名背后,武汉做对了什么?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董丹红提到,首先得益于武汉聚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武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市委科技委,将市科技局更名为市科技创新局,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落脚点,推动形成以大投入、大专项、大转化、大改革、大区域为支撑的“大科创”工作格局。

作为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位于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主轴之上的武创院,重点聚焦布局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湖北省、武汉市优势产业和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新领域新赛道。武创院院长助理王慧中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2022年4月正式启动运行,武创院已从筹建期进入高速发展期。截至2024年11月,武创院已设立26家专业研究所、48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

图片

武汉城市风貌。

这些专业研究所的建设均由院士团队或高水平科学家领衔,推动一流科技成果在汉转化,武创院芯片制造协同设计研究所(简称“芯研所”)就是其中之一。该研究所由武创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教授团队设立,聚焦国家半导体芯片集成工艺及可靠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

武创芯研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简称“芯研公司”)为芯研所的实体运营单位,芯研公司总经理张适,曾在华为工作8年多,2023年加入刘胜团队,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研究所落地武创院是一场“双向奔赴”。

武创院创新性地使用“拨转股”方式支持了诸多早期硬科技项目,以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武创院对芯研公司的资金投入即如此。张适说,前期以科研项目经费方式投入,相当于武创院向科学家团队做了利益让渡,给团队保留的股权激励空间比较大,能很好地激发创业团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

武创院认知与脑健康研究所专家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认知与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权威研究机构。该研究所产研总监陶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研究所创建开始,就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包括项目立项、审批规划、产业推进,武创院都给予了我们非常多实质性的帮助,而且非常务实。

“科学家们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努力在成果转化这场‘接力赛’中当好‘助跑员’‘加速器’。”王慧中介绍,在武创院的平台上,既有院士专家团队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和专业的投资机构,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平台。

武创院只是武汉不断发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高地的缩影。武汉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推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武汉构建了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出台“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专项政策,系统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最初一公里”。

图片

武汉光谷空轨。

推动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一体化推进产学研用“链式攻关”,是武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武汉推动光纤光缆、星地融合新一代无线通信、半导体激光装备等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成功组建,开展前沿技术、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重点产业提档升级。其中,华工科技自主研发的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核心部件已实现100%国产,在半导体激光设备领域实现多项国内第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势见效,更源于举全市之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从2022年开始,武汉市“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已连续3年聚焦科技创新。此举不仅传递出武汉打造国家科技创新高地的强烈信号,更重要的是,每年的会议都会明确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和建设任务,并扎实推进落地。

秦尊文说:“在科技创新上,武汉有基础、有条件,且前期已经开始布局。”在他看来,把强大的科技教育的存量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经济优势,武汉仍大有文章可做。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武汉,一座很CITY的、水灵灵的数智化都市……硬控到我无法自拔。”12月2日,《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有网友借用流行语在“武汉发布”上留言称。根据《咬文嚼字》的解释,数智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130年前,汉阳铁厂的第一炉钢水,开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征程。“一五”计划多个重点项目布局武汉,撑起了这座工业重镇的骨架。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从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到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再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一直是“国之重镇”。

如果说,工业化奠定了武汉之“重”,新型工业化无疑将为武汉之“重”赋予新内涵。新型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近年来,武汉既有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的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更有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持续落地。

六大千亿支柱产业、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两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当下,武汉工业产业结构早已由过去“一钢独大”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为主,拥有工业全部41个大类中的36个,这在全国城市中均属少见。

在产业规模方面,今年武汉光电子信息制造业同比增长两位数,增速和占比均位居工业各行业首位;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全国第一,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车辆数、服务量走在全国前列,获批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高端装备产业层面,华中数控、武重集团、武船、东风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工业母机链主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是全国北斗产业重点集聚区,是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在卫星导航、定位、授时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北斗产业还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为武汉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但真正决定一个城市未来能不能占据优势,关键在于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事实上,GDP站上2万亿台阶的武汉,很早之前就开始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武汉现有科研平台和优势产业为未来产业布局打下坚实基础,在未来产业高端存储、未来显示、先进封装、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软件等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刘胜在前述主题报告会上说。

坐拥众多智力要素资源,以创新驱动为主导战略,武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争相崛起。向“新”再出发的“国之重镇”武汉,跃升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来源:投资武汉

  责任编辑:江飞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