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是卢次伦在石门建厂的时间节点,是因为林子成开办铜矿惹上官司后,不得不隐匿起来,卢次伦才从司账(财务人员)走到了前台,接手泰和合的生意,并最终成为了实际掌权人。正是受到矿业事件的影响,卢次伦才将泰和合的部分产业迁移到了湖南宜市。所以卢次伦并非与林子成同时间进入鹤峰采制红茶,同时也不是泰和合的创始人,那么把卢次伦作为“宜红”的创始人是值得商榷的,其所在的时间节点也不能作为“宜红”的起源时间节点。
再就是我们从茶区知名度和茶叶品质来看,鹤峰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清代早中期,就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当时的湘潭茶主要就是来自鹤峰,也就是说湘潭茶的主要产地是在鹤峰。从《鹤峰州志》所载高炳之的条目我们也可以看到:“容美贡茗,遍地生植……现生产更饶,咸丰甲寅年(1854),高炳之同众公议,遂创首请示设栈,多方经营,由是远客鳞集,城乡悉食其利,而财源渐开矣。录之以为兴利者劝”。也就是在1854年后,鹤峰人高炳之开始采制茶叶,且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至少前来与之贸易的“远客”较多,这也证明了当时就有很多外地茶商前来鹤峰从事茶叶贸易活动,与胡清濂采访手册所记录又形成时间节点的一致。同时这与顾彩在《容美纪游》中所载“诸山产茶,利最溥,统名峒茶,上品者每觔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适用,亦曰湘潭茶,故茶客来往无虚日”相呼应,足以证明鹤峰在当时才是客商往来的茶源地。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宜红”的源地是在鹤峰,而时间节点应该是在1851~1874年之间。如果不从“宜红”命名的社会性或工夫红茶的创制作为起始,那么有可能“宜红”的起源还要早,但不会早于1842年。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林子成才是“宜红”的创始人,卢次伦只是命名人,而张佐臣则是“宜红”得以发展的关键人物。
但不能说在此之前鹤峰就没有红茶,或是说没有从事红茶的生产。因为当时的红茶并没有采用当下的茶叶分类学观点,而就当时所谓的红茶,有可能和现在市场上很多工夫红茶一样,并不一定进行了全发酵,只是因其茶汤红艳而得名。
在平凡社(日本)的《世界大百科事典》(1955)里记载有两段话:“在中国1700年以后迎合外国人喜好的红茶和砖茶一起用于出口;17世纪福建省一带出产半发酵的乌龙茶,实际上,据我听说当时的乌龙茶和桐木关的劣质绿茶差不多”;“(红茶年表)15世纪,福建开始饮用发酵茶。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记载中国茶为‘略苦,红药’”。
通过上面的文献记载,和参考日本茶人矶渊猛《一杯红茶的世界史》、英国作家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等书,我甚至怀疑,红茶品类的最初命名有可能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本文作者何泽勋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茶叶学会会员,著有茶文化专著《行茶》《恩施硒茶》《茶文化学论稿》《寻茶》《说茶》等2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