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湖北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奋力谱写长江大保护新篇章

湖北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奋力谱写长江大保护新篇章
2025-05-07 09:46:42 来源:湖北日报

宜昌长江岸线。

增殖放流。

禁渔执法监管。

荆州中华鲟保种基地。

长江江豚在长江宜昌段逐浪嬉戏。

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至美的图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首次提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作为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工程,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而做出的重大决策。2021年1月1日开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捕。

奔涌6300公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湖北,是长江十年禁渔主战场。

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主动扛起生态大省政治担当,将长江十年禁渔纳入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省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率先出台《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实施意见》。

湖北境内,1061公里长江干流、858公里汉江干流和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实施禁捕,面积约1000万亩,居长江流域禁捕省份之首。

一路破浪前行,一路回升向好。长江十年禁渔走进半程,湖北取得阶段性成果——退捕渔民安定有序,符合条件的渔民就业、参保,实现“双100%”目标;禁捕秩序稳定向好,非法捕捞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长江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大幅增加,“鱼翔浅底豚欢跃”频现荆楚。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眼下,在长江之畔,湖北坚决扛牢生态大省的政治责任,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奋力谱写长江大保护新篇章。

从“人盯人防”到“数字联防”

湖北建立禁渔执法监管新常态

“那艘船出来了……开始电鱼了。”武汉渔政值守人员通过渔政天网系统发现江面异常,一条预警讯息同步上传。

武汉渔政、水上公安迅速调集人、车、船,一张围捕电鱼者的“大网”张开了。

冬夜,江面寒风凛冽,雾气弥漫,能见度几近为零。借助渔政“天眼”提供的红外“视线”,执法船只向违法电鱼船只围拢、收网。最终,3名非法捕捞者被当场抓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湖北禁渔干线长、面积大、任务重,“人海战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智能“天眼”给禁渔执法监管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涉渔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武汉市升级“渔政天网”,统筹全市159个高点,将多种前沿感知设备、智能技术、平台系统全面打通,形成“全覆盖、可视化、立体式”的沿江视频监管体系,确保禁捕水域全景“看得清”,禁渔执法处置“说得清”,区域事件“查得清”。

“充分利用高清探头、红外监测、激光补光等先进技术,通过无人机空中巡查、重点补盲,辅以渔政船艇执法巡查,配备高倍电子望远镜、夜视仪等单兵手持装备,有效实现全天24小时执法监管。基于AI神经网络的视频分析算法,摄像头对疑似船只、违规垂钓、非法捕捞等行为进行自动识别、自动取证,有效解决了传统执法中夜间发现、取证、追踪、抓捕难等问题。”武汉市禁捕办负责人介绍。

仅用46秒,两名男子的非法垂钓行为,被宜昌市长江干流渔政在线指挥监控系统锁定;4秒内,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收到平台推送的预警信息,执法人员随即出动。在宜昌,渔政部门运用湖北省第二大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点军区50P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超级电脑”的强大算力,在波澜壮阔的长江上跑出“超级速度”。据悉,宜昌市在232公里长江干流建立监控站点111个、雷达监测点位1个、光电联动监测点位2个,接入“宜昌市城市大脑”平台,实现对非法垂钓行为的智能识别、秒级预警、高效处置。

目前,湖北省已建立省级禁渔执法业务监管平台,接入79个县市的1537个视频点位,实现对禁渔区域的全面监控。平台还整合了执法机构、执法人员、装备力量、线索预警、执法案件和执法行动等多维度数据,汇聚中台、AI中台、运维平台和GIS平台等业务支撑系统,实现全天候系统抽查、AI智能识别、案件自动派发、超时实时预警等高效功能,全面提升禁渔执法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科技赋能,让禁渔执法监管告别“人盯人防”时代,开启“数字联防”篇章。

健全的协作执法机制,是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决策的关键。湖北主动对接赣、湘、皖、渝、陕、豫六省,签订交叉水域执法合作协议,构建起省际、市际、县际间紧密合作的渔政联合执法网。渔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协作,每年开展“渔政亮剑”“平安长江”“打非断链”等执法行动。钟祥市从农业农村、公安、交通、水利和环保等部门抽调64名执法人员,组建综合执法专班队伍。团风县创新建立“不起诉+行政处罚+长江巡护+增殖放流”行刑衔接机制,实现执法闭环与社会效果双提升。

湖北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983名“江段长”、3455名“岸线长”划片包干,1858名护渔员定人定责,有效打通长江禁渔执法“最后一公里”。全局一盘棋、协同一张网,水上联打、陆上共管、市场协查、群防群治成为禁渔执法监管“新常态”。

从“退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

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平稳过渡

“告别‘水上漂’,日子越过越安稳!”3月17日,漫步在公安县甘家厂乡东升村金盆架生态农业园,江立兵满心欢喜。

江立兵是孟家溪镇人,他和妻子都曾是渔民。他从小跟随父亲,上船捕鱼,“一条渔船可装1万斤鱼,鱼不大就捕起来了。”然而,随着长江生态恶化,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面对“鱼儿越捕越小、渔民越捕越穷”的现实。

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后,江立兵响应号召,收网上岸。退捕后,经政府牵线搭桥,他在金盆架生态农业园承包了50余亩鱼塘,养殖“四大家鱼”。同时,他还负责看护整座园子,一个月4200元工资。加上社保补贴,江立兵的年纯收入超12万元。

据悉,公安县实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状况动态监测,定期开展回头看,动态跟踪就业状态、社保缴纳和需求变化。对江立兵这种自主创业的渔民,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支持政策。

“洗脚”上岸的渔民,只有真正“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长江十年禁渔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加牢固,现有成果才能得以巩固。

为有效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潜江市创新管理模式,采用网格化管理方式,对禁捕水域进行定人定责的精细化管理。一些靠水吃水的渔民,凭借丰富的水上经验,转型成为护渔员。57岁的肖远福就是其中一员,尽管巡江时间不固定,有时凌晨接到举报就要马上行动,但他毫无怨言。“我在汉江上捕鱼40多年,现在该我回报它了!”肖远福说。

丹江口市作为全省26个特色水产大县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自长江十年禁渔以来,全市共拆除养殖网箱12.1万只、库汊726处,1万多渔民上岸,渔业产值断崖式下降。

2021年以来,丹江口市迅速调整产业发展思路,紧紧依托“水”资源禀赋和“鱼”产业特色,探索渔业转型发展新路径,大力推广以陆基循环水模式为代表的设施渔业。走进均县镇寨河村奔富渔业厂房,59个直径8米、高2米的智慧鱼桶依次排开。一个桶的养殖量相当于5亩水塘,通过循环系统和三级沉淀过滤,实现好水养好鱼。

从库区大水面养殖,转为向陆地要效益,丹江口市设施渔业已初具规模。2024年全市淡水产品产量3.63万吨,产值21.4亿元。依托如此集约高效的养殖模式,上岸渔民顺利实现转型,收入可观。

在湖北,这样的“上岸”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数据显示,全省退捕渔民32226人、退捕渔船16818艘。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人社、农业农村部门提供“1131”就业服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20723名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落实退捕渔民养老保险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31543名退捕渔民全部参保,按照“分类安置、先缴后补”原则给予补贴,8686人已享受养老待遇。对生活困难的退捕渔民开展救助帮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247人、特困供养31人,每年春节期间还积极开展走访慰问,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送到渔民心坎上。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长江珍稀濒危物种安居湖北

“看,江豚妈妈在‘遛娃’!”

2024年4月,长江宜昌西陵段,江豚妈妈携崽出游。一大一小两只江豚,畅游嬉戏,悠闲自在。

一个月后,江豚母子再次“同框”。在拍摄者的镜头里,江豚妈妈托举江豚宝宝出水呼吸,十分温馨。

长江江豚,俗名“江猪”,是长江流域仅剩的淡水豚类、长江旗舰物种,也是长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晴雨表”。然而,2013年,长江江豚被IUCN红色物种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受胁程度仅次于野外灭绝。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大幕拉开后,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

湖北长江江段九曲回肠,历来是长江江豚的重要分布区域和主要栖息地。湖北高度重视长江江豚保护,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探索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三大保护策略,成效显著。

保护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湖北现建有石首天鹅洲故道、监利何王庙故道两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其中湖北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的种群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头增至100多头,并向其它迁地保护地陆续输送51头,成为国际鲸豚类保护的典范。2023年,我省将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放归长江,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工作。

武汉市实施“数字江豚”项目,采用“无人机+高清监控+声呐+水生态监测设备”全方位监测,打造江豚栖息地监测中心,推动江豚可视化监测技术全面应用。目前湖北境内长江江豚数量实现止跌回升,达到317头。

同为长江旗舰物种的中华鲟,在湖北繁衍生息。

走进荆州中华鲟保护基地,600余尾中华鲟子一代和近40万尾中华鲟子二代在这里畅快生活。一排排的养殖池里,中华鲟时不时游出水面,再钻入水底。“这近40万尾中华鲟宝宝,今年将放流长江。”基地副主任张玉红介绍。

近年来,湖北实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6家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场搭建起中华鲟的保种育种体系。目前,湖北保育中华鲟原种和子一代2164尾,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2023年、2024年度人工繁殖中华鲟苗种突破100万尾,创历史新高。我省积极开展中华鲟增殖放流,有效恢复长江渔业资源。依托渔政趸船、保护区机构建立野外中华鲟应急救护站,依托保种单位建立中华鲟救护救助基地,不断完善中华鲟救护体系。

曾经“静悄悄”的长江,如今成了“鱼跃龙门”的秀场。据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数据显示,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达83.2亿尾(粒),是禁渔前的6.2倍,刀鲚、鳤鱼重现湖北江段,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两个等级。

这场长江生态翻身仗,湖北人打得既硬核又细腻。

长江十年禁渔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下一步,湖北省将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巩固来之不易的禁捕成果,把长江大保护不断向纵深推进,让一江碧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关键词:湖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