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库区大水面养殖,转为向陆地要效益,丹江口市设施渔业已初具规模。2024年全市淡水产品产量3.63万吨,产值21.4亿元。依托如此集约高效的养殖模式,上岸渔民顺利实现转型,收入可观。
在湖北,这样的“上岸”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数据显示,全省退捕渔民32226人、退捕渔船16818艘。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人社、农业农村部门提供“1131”就业服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20723名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落实退捕渔民养老保险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31543名退捕渔民全部参保,按照“分类安置、先缴后补”原则给予补贴,8686人已享受养老待遇。对生活困难的退捕渔民开展救助帮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247人、特困供养31人,每年春节期间还积极开展走访慰问,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送到渔民心坎上。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长江珍稀濒危物种安居湖北
“看,江豚妈妈在‘遛娃’!”
2024年4月,长江宜昌西陵段,江豚妈妈携崽出游。一大一小两只江豚,畅游嬉戏,悠闲自在。
一个月后,江豚母子再次“同框”。在拍摄者的镜头里,江豚妈妈托举江豚宝宝出水呼吸,十分温馨。
长江江豚,俗名“江猪”,是长江流域仅剩的淡水豚类、长江旗舰物种,也是长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晴雨表”。然而,2013年,长江江豚被IUCN红色物种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受胁程度仅次于野外灭绝。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大幕拉开后,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
湖北长江江段九曲回肠,历来是长江江豚的重要分布区域和主要栖息地。湖北高度重视长江江豚保护,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探索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三大保护策略,成效显著。
保护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湖北现建有石首天鹅洲故道、监利何王庙故道两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其中湖北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的种群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头增至100多头,并向其它迁地保护地陆续输送51头,成为国际鲸豚类保护的典范。2023年,我省将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放归长江,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工作。
武汉市实施“数字江豚”项目,采用“无人机+高清监控+声呐+水生态监测设备”全方位监测,打造江豚栖息地监测中心,推动江豚可视化监测技术全面应用。目前湖北境内长江江豚数量实现止跌回升,达到317头。
同为长江旗舰物种的中华鲟,在湖北繁衍生息。
走进荆州中华鲟保护基地,600余尾中华鲟子一代和近40万尾中华鲟子二代在这里畅快生活。一排排的养殖池里,中华鲟时不时游出水面,再钻入水底。“这近40万尾中华鲟宝宝,今年将放流长江。”基地副主任张玉红介绍。
近年来,湖北实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6家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场搭建起中华鲟的保种育种体系。目前,湖北保育中华鲟原种和子一代2164尾,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2023年、2024年度人工繁殖中华鲟苗种突破100万尾,创历史新高。我省积极开展中华鲟增殖放流,有效恢复长江渔业资源。依托渔政趸船、保护区机构建立野外中华鲟应急救护站,依托保种单位建立中华鲟救护救助基地,不断完善中华鲟救护体系。
曾经“静悄悄”的长江,如今成了“鱼跃龙门”的秀场。据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数据显示,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达83.2亿尾(粒),是禁渔前的6.2倍,刀鲚、鳤鱼重现湖北江段,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两个等级。
这场长江生态翻身仗,湖北人打得既硬核又细腻。
长江十年禁渔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下一步,湖北省将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巩固来之不易的禁捕成果,把长江大保护不断向纵深推进,让一江碧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