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湖北省已建立省级禁渔执法业务监管平台,接入79个县市的1537个视频点位,实现对禁渔区域的全面监控。平台还整合了执法机构、执法人员、装备力量、线索预警、执法案件和执法行动等多维度数据,汇聚中台、AI中台、运维平台和GIS平台等业务支撑系统,实现全天候系统抽查、AI智能识别、案件自动派发、超时实时预警等高效功能,全面提升禁渔执法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科技赋能,让禁渔执法监管告别“人盯人防”时代,开启“数字联防”篇章。
健全的协作执法机制,是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决策的关键。湖北主动对接赣、湘、皖、渝、陕、豫六省,签订交叉水域执法合作协议,构建起省际、市际、县际间紧密合作的渔政联合执法网。渔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协作,每年开展“渔政亮剑”“平安长江”“打非断链”等执法行动。钟祥市从农业农村、公安、交通、水利和环保等部门抽调64名执法人员,组建综合执法专班队伍。团风县创新建立“不起诉+行政处罚+长江巡护+增殖放流”行刑衔接机制,实现执法闭环与社会效果双提升。
湖北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983名“江段长”、3455名“岸线长”划片包干,1858名护渔员定人定责,有效打通长江禁渔执法“最后一公里”。全局一盘棋、协同一张网,水上联打、陆上共管、市场协查、群防群治成为禁渔执法监管“新常态”。
从“退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
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平稳过渡
“告别‘水上漂’,日子越过越安稳!”3月17日,漫步在公安县甘家厂乡东升村金盆架生态农业园,江立兵满心欢喜。
江立兵是孟家溪镇人,他和妻子都曾是渔民。他从小跟随父亲,上船捕鱼,“一条渔船可装1万斤鱼,鱼不大就捕起来了。”然而,随着长江生态恶化,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面对“鱼儿越捕越小、渔民越捕越穷”的现实。
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后,江立兵响应号召,收网上岸。退捕后,经政府牵线搭桥,他在金盆架生态农业园承包了50余亩鱼塘,养殖“四大家鱼”。同时,他还负责看护整座园子,一个月4200元工资。加上社保补贴,江立兵的年纯收入超12万元。
据悉,公安县实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状况动态监测,定期开展回头看,动态跟踪就业状态、社保缴纳和需求变化。对江立兵这种自主创业的渔民,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支持政策。
“洗脚”上岸的渔民,只有真正“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长江十年禁渔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加牢固,现有成果才能得以巩固。
为有效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潜江市创新管理模式,采用网格化管理方式,对禁捕水域进行定人定责的精细化管理。一些靠水吃水的渔民,凭借丰富的水上经验,转型成为护渔员。57岁的肖远福就是其中一员,尽管巡江时间不固定,有时凌晨接到举报就要马上行动,但他毫无怨言。“我在汉江上捕鱼40多年,现在该我回报它了!”肖远福说。
丹江口市作为全省26个特色水产大县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自长江十年禁渔以来,全市共拆除养殖网箱12.1万只、库汊726处,1万多渔民上岸,渔业产值断崖式下降。
2021年以来,丹江口市迅速调整产业发展思路,紧紧依托“水”资源禀赋和“鱼”产业特色,探索渔业转型发展新路径,大力推广以陆基循环水模式为代表的设施渔业。走进均县镇寨河村奔富渔业厂房,59个直径8米、高2米的智慧鱼桶依次排开。一个桶的养殖量相当于5亩水塘,通过循环系统和三级沉淀过滤,实现好水养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