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鹤峰茶记:南村茶思

鹤峰茶记:南村茶思
2023-12-08 10:24:44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不过很多研究者也是利用了这一时间节点,认为“宜红”的源起是1876年,但却非要把“鸦片战争”和“马嘉理事件”的两个时间节点进行混淆,造成了叙述不明。持此说法的主要根据1885版的《鹤峰州志》,其载:“红茶:邑自丙子年(1876),广商林子成来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州中瘠土,赖此为生计焉”。

如果持此观点,我们且不说鸦片战争前,更不用说早在17世纪末,中国的茶叶就已经开始对外贸易。而英国早在18世纪就已经进口中国的茶叶,并造就了“维多利亚下午茶”的英式茶文化。而在此前,茶叶早在16世纪就被传教士带回了欧洲,同时从国外记录的资料看,16世纪末期已经有中国茶的对外输出记录,且首先进口中国茶叶的是荷兰,其次是葡萄牙,再才是英国、法国。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记载,对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的时间点,我进行过简单的梳理: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中国的茶叶被商船带到了欧洲(这个问题只从贸易的角度,其实中国茶早在西汉时期就以番邦朝贡回礼的形式带到了中亚,16世纪就被传教士带回了欧洲,并进行了传播),万历三十四年(1606),荷兰开始正式进口中国茶叶。清顺治十五年(1658),英国伦敦咖啡馆开始售卖中国茶叶冲泡的茶品。清康熙三年(1664),东印度公司从爪哇进口了100磅中国茶叶。

如果非要把宜昌口岸开放时间作为“宜红”的源起时间节点,那上面的这些贸易时间点又如何说,难道非得是宜昌口岸通商后,鹤峰等地才有英属广商前来?这个说法很难服众,至少从逻辑上说不通。而且这种研究方法带有殖民语境,并不值得提倡。

当然还有鹤峰本地的高炳之说和石门的卢次伦说,这两个说法都有问题,首先高炳之说明确了是容美贡茗,是否其从事过红茶的生产与贸易很难说清楚,至少目前没有文献进行佐证,缺乏第二证据支撑。但我们也不能否定,如果高炳之本身就在从事工夫红茶的制作和贸易呢?其次卢次伦说肯定要结合林子成(用名较多,有林紫宸、林志成等,本文用通行名林子成)来进行合并论述。而这方面文献较多,因篇幅关系,也不再逐一引用,大家可以参考曹绪勇《再论宜红茶的起源》等文章和《鹤峰州志》《宜昌府志》《湖北省志·贸易》《湖北茶叶贸易志》《宜红茶选辑》等书籍里的条目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宜红”的源起,通过上面文献,有四个时间节点:一是均大福、林子成的1824年的时间节点(《湖北省志·贸易》《五峰县志》);一是林子成(泰和合)的1851~1874年的时间节点(胡清濂在《重修县志四区采访册》中记载);一是林子成(泰和合)的1876年时间节点(《鹤峰州志》等记载);一是卢次伦的1888年(《卢次伦传》等记载)时间节点。而就以上文献和其他文献作为参考,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个人认为“宜红”的源起时间应该定在1851~1874年之间比较合适,或者说还可以更早,只是缺乏多重证据,按照学术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孤证不成立,所以说早于1851年缺乏更有力的证据支撑。而持此说有以下原因:一是根据吴觉农《湖南茶业史话》一文中所说“可知广帮来到内地试制红茶的时间应在五口通商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后,咸丰三年(1853)即太平天国攻陷南京以前”。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庄晚芳、朱自振等人,从而证明了胡清濂的采访手册有着非常大的可信度,毕竟田野调查得出的结论要比完全没有来源的说法要更可靠。而且胡清濂采访调查的时间是在1926年,与“宜红”源起时间节点相距并不久远,同时与吴觉农所说的工夫红茶试制时间节点是相符的。

其次就是均大福说虽然没有依据,但根据其他文献的记载,广商进入武陵地区的时间并不晚,应该也在1842~1853年这个时间节点以前,所以林子成来鹤峰采制红茶是在1851~1874年这个时间节点更为科学,也有证据支撑。而且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我们还要明白的是,按照逻辑关系,作为广商(广东茶帮)的林子成是先到鹤峰等地采制红茶,然后才在鹤峰九台山等地发现了铜矿,并进行开矿炼铜,而不是到鹤峰开办铜矿后才采制红茶。林子成开办铜矿的时间是在1884年,而在这个时候,他才邀请从英国学习矿业的表亲卢次伦前来协助他开办铜矿,担任的职务是司账(会计或是财务主管)。从这一点看,石门的卢次伦说肯定是站不住脚的,虽然“宜红”的命名可能是卢次伦所为,或者说卢次伦将“宜红”作为泰和合经营茶品名称是有可能的,但就因此而说“宜红”的起源是因为卢次伦在石门采制红茶,却不能成立,也违背了事实。

再次就是从广商进入路线看,肯定是从江西九江进入常德,然后沿澧水、溇水西进而到鹤峰,再才由鹤峰进入五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很多文献都支持,从空间理论来看也符合当时的路径规划,这条通道也是当时广商北上西进进行茶叶贸易的常规路线。所以就《鹤峰州志》的记载,我们应该看到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采制红茶的概念,二是设庄作为常驻机构的概念。应该说首先进行采制贸易,获得巨大利益后才会考虑设置常驻机构,这个逻辑也很清晰,与《鹤峰州志》所载也相符合。这个问题我们要进行客观对待,《鹤峰州志》所在时间,并非就是林子成第一次来鹤峰进行茶叶采制和贸易的时间,应该是林子成采办红茶并在州城和五里开办茶庄的时间,这样才符合当时的语境。

关键词:鹤峰茶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