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湖北当之无愧的顶流网红农产品。
网红,如何变“长红”?
202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虾十条”,明确“潜江龙虾”为湖北唯一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全省共打“一张牌”,潜江龙虾红出新高度。
在“虾十条”的推动下,潜江龙虾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小龙虾年交易总量达80万吨,占湖北总产量的60%、全国总产量的25%,正向着千亿产业奔跑。
红要红得久,“一季火”变“四季红”
5月的潜江,“虾客”汹涌。
夜幕降临,潜江生态龙虾城数十家虾店排队叫号已成常态,停车场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一眼望不到头。
潜江虾皇餐饮店店长董兴华介绍,“五一”假期,该店接待食客达5万多人,每天排1000多号,一天卖出小龙虾约4吨。
据统计,“五一”假期,潜江吸引“吃虾”游客超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1.43%,实现旅游总收入8.29亿元。
然而,“夏日顶流”也会遭遇“成长的烦恼”。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介绍,小龙虾喜暖惧寒,过去潜江龙虾一年只在春夏两茬养殖,造成市场消费冷热不均,潜江龙虾产业发展也出现季节性短板。
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攻关“四季有虾”技术,创新研发出池塘精养、温棚土池养虾、工厂化养虾、稻田养虾等多种模式,升级“虾+稻+N”立体共作模式。
去年12月28日,潜江首次举办小龙虾冬捕仪式,一只只个头硕大的冬虾从稻田蹦出水面,标志着潜江“四季有虾”技术的突破。
“抓多少收多少,根本不愁卖!”养殖户关财章说,夏季市场上卖的小龙虾10多元一斤,而大规格的冬虾可卖到50多元一斤。
“以前冬季没虾,我们餐饮店大部分只能闭店歇业,如今‘四季有虾’解决了冬季虾源问题,全年都能开门营业。”友锅卤虾负责人吴凯说。
数据显示,潜江“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模式推广2.3万亩,累计上市冬虾2.4万吨,实现产值21.9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小龙虾总产量2.56万吨、同比增长9%,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红要红得深,从美食到美妆“吃干榨净”
潜江龙虾的红,不仅在于时间的维度,还在于价值挖掘的深度。
“一款单冻虾尾,一年卖8亿元!”5月6日,新柳伍集团董事长助理陈清手持一盒虾尾产品,揭秘其中的科技含量,“通过-196℃液氮速冻锁鲜技术处理虾尾,解冻后,口感和营养与鲜活小龙虾几乎没有差别,还原度能达到97%以上。”
新柳伍集团年加工小龙虾3万多吨,产品覆盖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出口至欧洲、北美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在新柳伍集团,小龙虾已突破“餐桌美食”的单一角色。
他们今年推出的“吮指虾尾”休闲零食,让小龙虾化身为口袋里的便携美食,“消费者可以随身携带,想吃就吃,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加工车间,虾头、虾壳这些曾经的废弃物,新柳伍将其生产出虾粉、虾油等产品。“小龙虾全身是宝。”陈清信心满满地说,新柳伍去年产值17.5亿元,今年的目标是20亿元。
除加工成为美食,在潜江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甲壳素保健品车间,废弃的虾壳经粉碎、干燥、磨粉、萃取、提纯等一系列工序,变成可直接口服的白色胶囊。华山科技总经理漆发发介绍,像这种高浓缩的保健胶囊,公司每年可生产50亿粒。
“目前,甲壳素深加工车间正在升级改造,将采用现代生物酶解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漆发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