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去往一处县城,你将失去无数美好的时光。如果你不去往县城的巷子,你将会与那些流年间的故事错过。如果你不去往县城的乡间,你将无法寻找那些曾经的记忆,又或者,你无法在行走中的梦里,找到灵魂的归途——题记
少华兄是个非常热心的人,从恩施出发就给他电话,到了鹤峰连屁股都还没坐稳,他就匆匆赶来,带我先到茶叶中心去寻找资料,恰好因主任去政府开会而错过,又听说我还需要万里茶道鹤峰段的相关资料,便拉着我往向老办公室跑。
在鹤峰有几位深耕于县域文化的老先生,一辈子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埋头于田野调查和基础研究,为鹤峰的地域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所知道的就有龚光美和向宏理两位。龚老在以前去鹤峰开会时有过数次谋面,但向老却只知其名,未曾结识。
此次做茶叶资料的收集工作,鹤峰茶和万里茶道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前面《访茶六千里》的文章中就说到鹤峰茶填补了恩施州域明清两代的空白,同时也是当时全国影响很大的茶区,还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而要寻到这些资料,就必须得找到向老先生。
满山红公园,鹤峰县博物馆,停好车顺着斜坡走上去,大门口就堆满了很多文物,而走进大门又是亭下的两块碑刻,这些都是研究容美土司的重要遗存,因为时间有限,就没有去仔细观摩。随后跟着少华兄进了一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式楼房,上到三层,在中间位置就找到了向老的办公室。
这位已年届耄耋的老人,依然遵循着上班制度,安静地在办公桌前做着手里的工作,见我们进去,招呼坐下后,又忙着给我安排茶水。身形瘦小、神色敛迹、言语简练,一看就有着县城老学究的典型特点。而举手投足之间,又带着儒雅与谦恭,更能体现老知识分子的气度与从容。
我道明来意,向老也未藏私,就将万里茶道的一些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因有成熟的资料,所说也更为简略,得到馆长的支持后,就委托工作人员将万里茶道的研究成果《万里茶道鹤峰段遗址遗存》一书赠予了我,并约定次日一起去南村参观“宜红之源”博物馆。但不料想第二天要因他要到县办汇报万里茶道鹤峰段申遗的相关工作,就未能成行。
第二天上午,少华兄就单独陪我前去南村,向老已经委托好人为我们开馆。其实上次访茶路过鹤峰时,我和小桂子就曾到过这里,不过当时已是傍晚,未能进入馆中,只在外面转了一圈,看了看博物馆的两栋建筑,又看了后面的燕喜洞等茶道遗迹,就匆匆离开。心中本存遗憾,但没有想到十日不到,我又来到了这里。
快到五里乡的路旁,斜坡下去,一个宽大的广场一侧,有一座二层吊脚楼,很是古朴,刚把车停好,两位驻村干部就前来为我们开门。一位是文化遗产局的小杨,一位是鹤峰工行的驻村干部老陶。两位都非常热情,尤其是老陶一路陪我们参观,还时不时为我介绍这座馆藏的内容和其中一些重要细节。
这座彰显“宜红”源头文化的博物馆馆藏非常丰富,也颇具匠心,每个细节的设计都很精准,可见向老文物和博物的专业水平,同时很多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内容在这个馆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就如油茶汤等非遗文化,因为商标被咸丰注册,很多人都习惯性认为其源地在咸丰,至少认为去咸丰才能找到相关痕迹,但没想到这个馆中却有着丰富的展示。
再就是清代文人顾彩,在南村曾有十日的逗留,也写下了很多精彩的诗篇,这一点在博物馆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对于恩施州的茶文化,茶文学一直是弱项,而容美土司和顾彩留下的诗篇及文章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恩施茶文学在明清时代的空白,而这些内容能被安排在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中,让我好生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