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武大有130个本科专业,其中82个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1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
进入新时代,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增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交叉融合专业18个、撤销老旧专业6个,还遴选并建设了152门优质的跨学院专业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增设跨学科专业及跨学科试验班,让不同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武汉大学的“以学生为本”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体现在管理上。今年8月,一则武大学生夫妻可申请合宿的消息一下上了热搜。而武大的校友圈里则是会平淡地说,“这就是武大。”自信中带着点自豪。
“武大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包容,尊重师生发展,没有多少束缚。”回忆学生时代,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90后”教授王好武不由感慨,他学术旅程的起点,正是成长于学校“自由包容”氛围中的“弘毅学堂”。
凭着对专业的兴趣,他通过全校选拔后,进入了“弘毅学堂”的数学班。“小班教学,有专门导师,课程更偏研究。”王好武说,虽然班上有非数学专业的学生,但都对数学充满激情和热情,“这种氛围让我感到有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岁月走过,珞珈山上的自由革新之风从未停歇。学校在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中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旧的模式和制度的束缚,建立了诸多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制度,如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转专业制、弹性学制、双学位制等。
这也让武汉大学成为最有创新精神、创造活力的大学之一。
去年以来,武大学子参与研制的“启明星一号”成功飞天,它是中国首个“学生造”微纳卫星。武大学生团队研制出了“InvisDefense隐身衣”,已有两项专利申请被受理,相关成果已被CCF(中国计算机学会)A类人工智能顶级学术会议AAAI2023录用……走进武汉大学,你会发现学生做科研、出高水平成果早已屡见不鲜。
从文澜门进入工学部,一栋“红房子”掩映其间。这是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里面有人工智能机器人等8个实验室,每年都会招募一批充满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学生团队进驻,让充满青春活力的“武大创客”在这里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
武大杰出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把自己成功的秘诀归结于校训中的“拓新”二字。1987年,雷军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得益于学校的包容性,他在两年内就修完了四年的课程。徜徉于图书馆的日子里,一本《硅谷之火》点燃了他“创办一家世界级的公司”的梦想,如今他正奔跑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路上。
感念学校的培养,1997年至2022年间,雷军累计向武大捐赠近1.4亿元,用于学校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激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将自身发展、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时代需求紧密结合,这是武汉大学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得以延续和壮大的关键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说,一流大学的第一使命就是人才培养,要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加强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
11月22日,武大召开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会。会上发布了《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该计划包含“科研报国使命担当计划”“学科专业优调跃升计划”“拔尖培养特区领航计划”“精品课程教材方阵计划”“教学相长课堂驱动计划”“创新综合实力拓展计划”“数智教育全面启迪计划”“全球胜任能力提升计划”8个具体项目,体现了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与战略思考。
着眼未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表示,我们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中梳理“武大之位”和“武大之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持“四个面向”,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坚持弘扬校训精神,聚焦“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的卓越追求,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在武汉大学校史上,清末民族救亡图存时,自强学堂的学生发出“发大志愿,结大团结,为万万人请命”的抗击列强侵华的号召;抗日战争民族危亡之际,吴其昌教授在武大西迁乐山时发出了“国难严重,前方将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当尽瘁于讲坛”的誓言;解放大军入城武汉时,武汉大学学生又发出了“时代在前进,中国在前进,武汉的人民在这大时代中担负着艰巨的任务”的号召;新时代,武大学生在校园中树起了“为最强中国奋斗”的强国誓言……
虽是百卅之年,却正风华正茂。武汉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在自强的道路上“同频共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以更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