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流风甚美 芳华待灼——近观武汉大学130年文脉传承发展

流风甚美 芳华待灼——近观武汉大学130年文脉传承发展
2023-11-27 09:32:45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凌波门外,东湖近岸,修建了武大的游泳栈桥,已有90多年历史。坐在栈桥上,宛如停在水的中央,天然的泳池、自然的风,“凌波微步”“水上漂”自由自在,让这里成为武大学生最喜欢的去处。骑小轮车或自己奋力在栈道尽头以优雅的姿势划过空中,近年来“跳东湖”的火爆成为自由洒脱、青春活力的注脚。

“东西方优势的组合,成就了美轮美奂的武汉大学建筑群。而山水相依的地理位置,又构成了灵动活泼的校园氛围。”武汉大学校史讲解志愿者、历史学院博士生李博强说,在武大生活学习8年,行走在校园就像寻找到心灵净土一般,常常令他思绪开阔、精神愉悦。

击水三千

东湖流深,珞珈苍茫。

走近珞珈山,举目仰望,三排别墅掩映在葱茏的树林中,这就是著名的武大“十八栋”,1931年下半年完工的18栋联排或独栋别墅。这是武大现址建设初期筑巢引凤、吸引人才的一段佳话。

“十八栋”居住过的知名教授灿若群星,比如法学院院长、经济学家杨端六和其夫人、作家袁昌英,曾在第1栋和第16栋居住过;文学教授刘永济,文学院院长、教授陈源及其夫人、作家凌叔华曾在第2栋居住过;历史学家吴于廑曾在第10栋居住过;病毒学家高尚荫曾在第15栋居住过;同为法学家的两任校长王世杰、周鲠生和化学家出身的校长王星拱都在第18栋居住过。

李博强介绍,当年“十八栋”附近有消费合作社,有自备电厂和水厂,山下有附属小学。整个别墅群背山临湖、曲径通幽,被郭沫若称为“物外桃源”。

赠珞珈之幽美,得人才之荟萃。武汉大学与历届师生正是以校园环境之优美,开启了百年绵延不绝的“双向奔赴”。

被誉为武大“哈佛三剑客”之一的吴于廑先生,1947年从哈佛学成回国后一直在武大执教,先后任过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等职。他的“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世界由孤立、分散、相互隔绝走向相互联通、相互影响”的整体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中国的兴起。他与周一良先生共同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世界通史》和撰写的系列论文,对全人类一体化进程进行了宏观勾勒和系统阐述,读起来条理清晰、文风清新,通篇贯穿着唯物史观的科学分析,令人对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有了深刻理解。他由此成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在武大,提起吴于廑先生,师生们津津乐道的还有一句出自他口的名句。1950年,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动员大会上,吴先生把“国立武汉大学”倒过来念成了“学大汉武立国”,勉励同学们学习大汉武帝的精神,保家卫国,使师生员工们深受鼓舞。

与吴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浅斟小酌的唐长孺教授,是武大另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唐先生虽没有出国留洋,但精通英文,从1944年开始在武汉大学任教长达50年。他的史学研究涉及广泛,最专注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研究。学界评价他对魏晋隋唐史研究的贡献,堪与陈寅恪先生并驾齐驱。由他主编、经10年寒暑整理出版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文录本10册、图录本4册曾获国家古籍整理特别奖。

人们难以忘记,在2020年初的武汉战“疫”中,武汉科研团队密切协作,快速完成了毒株分离和灭活疫苗的研制。追根溯源,关键时刻显身手的科研力量,与中国病毒学的奠基人高尚荫先生大有渊源。

1935年,26岁的高尚荫在留美、留英之后,成为武大最年轻的教授。他的《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描述病毒形态结构的专著。1947年,高尚荫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病毒学研究室,以后又创办了国内大学中第一个微生物学专业、第一个病毒学专业。目前,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培养病毒学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

关键词:武汉大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