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出自武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遗传学家朱英国教授,是一位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杂交水稻奠基者。由武大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朱英国》讲述了他的感人故事——1959年,放过牛、种过田、挨过饿的朱英国,从大别山来到珞珈山。他高考志愿连填三个“武汉大学生物系”,把“当个农业科学家,让天下人不挨饿”当成最大的梦想。
杂交品种的选育极为繁复,加上水稻是喜温作物,育种只能在春天进行,在湖北一年只能搞一季。为加快研究、培育进度,朱英国和同事们挑着担子,坐绿皮火车跑广西,坐轮渡跑海南。这一跑就是40多年,他曾26年没在家过年。
谈起杂交水稻,无人不知袁隆平。但很多人不知道,国际育种界公认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有三大类型:袁隆平的“野败型”、朱英国的“红莲型”和日本的“包台型”。如今,红莲型杂交水稻已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注册推广,国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90亿元。
老武大群英荟萃,汇入新武大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同样人才济济,不乏业界翘楚。这里仅介绍一位来自武测的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王之卓院士。
王之卓早年曾留学英、德专攻测绘。1949年5月,他坚持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后受命到武汉创办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他撰写的《摄影测量原理》一书长达60万字,1978年一经出版便迅速成为我国摄影测量教学、科研、生产的重要参考文献。他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批学术带头人,如院士李德仁、刘先林、张祖勋、龚健雅等,都曾是他的学生和助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王之卓就提出要发展我国的数字摄影测量事业。他说:“全数字化自动测图,将是测量界一次方向性的变革,全世界都将走这条变革之路。”业界评价他一生豁达大度、清气若兰,宁静淡泊、勤勉认真,是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
“北冥深广、鲲翼垂天、云抟九万、水击三千。”站在81、82届毕业生赠送母校的鲲鹏雕像下,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长涂上飙研究员悠悠道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校训背后的武大精神。
自强不息: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办学。张之洞认为,经国首当自强,自强之道应该以教育为先;王世杰则认为,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王星拱认为,战争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将来建国更需要人才,大学不能停办,念书也是抗战;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学校持续推行一系列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成效显著。
爱国进步: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学校成为武汉“五四运动”的中心;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李达均在武大前身之一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学习或工作过;1938年,学校成为团结抗日的重要基地,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李宗仁等齐集珞珈山联合抗日;1947年,武大师生“反内战、争温饱”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新时代的珞珈山,更是将爱国进步的精神发扬光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身处疫情防控主战场的武大师生、各附属医院挺在第一线,全力收治患者,受命接管雷神山等多家医院,投入病床1.33万张,1万余名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演绎了一堂惊心动魄的“大思政课”。
求真笃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13年之久,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77年全国科教工作会议上,查全性教授首先倡导恢复高考;为了突破思想的禁锢,陶德麟教授参与了真理标准的问题的大讨论;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在国内率先启动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举措,被誉为“高教领域的深圳”;当艾滋病存在社会蔓延危险的时候,桂希恩教授如实向社会公布艾滋病的现状,并提出防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