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包括西迁乐山时期,武大教授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科学》上发表8篇论文;2018年至2020年,武汉大学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武汉大学牵头组建的湖北珞珈实验室正式揭牌,瞄准突破空天科技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实践。对学术的推崇,经过王世杰、周鲠生、李达等校长,以及朱光潜、李剑龙、李国平、杨端六、刘秉麟、高尚荫等学人的身体力行,已经内化为武汉大学学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强国路上,从“两弹一星”到粮食安全、从测绘遥感到极地科考、从生物科技到生态治理、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文化传承创新到新型智库建设,一位位武大人为国之所需开拓创新、攻坚克难。
郁郁乎文哉,130年砥砺奋进,珞珈群星荟萃,70多万校友遍布各行各业和世界各地,人文与科学的精神始终是他们从珞珈山出发的鲜明烙印。
弦歌不辍
空闲的时候,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20级本科生程湘总喜欢翻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本书。这是她大一刚入学时最先领到的书,至今爱不释手。
“对一个工科学生来说,这两本书让我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有机会走进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内心世界,感受更丰富的知识。”程湘指了指夹在书里的书签,上面印着的“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十六个字。
2018年以来,对武汉大学新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大学生活都是以阅读经典的方式开始。两本经典导引的通识必修课成为了大一新生的标配。
从《论语》到《红楼梦》,从《理想国》到《物种起源》……两本厚厚的导引汇聚东西、贯穿古今,精选了古今中外22部著作的经典内容编制而成,抛开“老师一站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做法,转而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何为人、如何成人、成为何人?”
“以前,老师是讲授者;现在,老师更像倾听者,引导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到彼此不同的声音,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世界。”通识课程的小班研讨时,大家各抒己见的场景,程湘至今记忆犹新。结课时的论文作业,更是给了她沉淀反思、独立思考的空间。
“它们或许不提供专业技术,但能帮助学生养成君子人格。”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认为,从跨文化、跨语境、跨学科的经典导读中出发,对学生进行启蒙性质的通识教育,贯穿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突破了专业教育的束缚及思维惯性。
让程湘记忆深刻的还有一门本科生的课很特别。《测绘学概论》被学生们戏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20多年来,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六院士上同一门课,年年讲年年新,既生动又有趣,旁听生已扩大到校外。
“堂堂爆满,教室过道里全是学生,晚了就得带个小板凳去,还能要到院士们的签名。”这门课让程湘感受到了武大老师用自己对专业的热情、对教育的热爱让学生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武汉大学一直没有断过。
“重通识、重基础、重交叉、重创新。”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陈学敏介绍说,武大形成了融“五观”为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思想体系:“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