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里依旧作为博士生宿舍使用。而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之所以广为人知,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引起全国大学生热议的影片《女大学生宿舍》,在老斋舍取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周五晚,梅园小操场上迎来了一波波武大学子,准时守候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之约。最近,为庆祝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这里专门放映电影《女大学生宿舍》,致敬那个年代的武汉大学。周末看露天电影是一代代武大人的集体记忆。翻阅泛黄的放映工作日志,从2003年免费观看至今,校工会共放映电影1241部,观影总人次达432.3万。那些青春的雀跃、欢喜的等待在光影错动间融汇成武大岁月里永不磨灭的一帧回忆画面。
新一代武大学子赋予了老斋舍“樱花城堡”之名。每年3月,老斋舍下的樱花大道上繁花锦簇、落英缤纷,粉白色的花瓣与百级台阶相伴相依,朱砂红的窗棱在花岗岩的墙壁上向外展开,迎接着春的希望。
站在老图和老斋舍之间的平台上,武汉大学山地全貌一览无余,令人不禁遐想是谁独具慧眼在此选址,又是谁使得曾经的莽莽山林间拔地而起如此大气磅礴的建筑群?
在今日的校园主干道旁,有一尊李四光背倚毛驴的雕像,定格了先贤为“国立武汉大学”选址的一段历史。
95年前,浩淼东湖之滨,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探入湖中,两个人影打破了此处的宁静——林学家叶雅各与地质学家李四光骑着毛驴,考察至此。为了给新的武汉大学寻校址,他们迈出武昌城,走过一片荒凉之地,来到东湖畔,看到了落驾山和它对面的狮子山。李四光激动地从毛驴上跳下来,握着叶雅各的手大叫着:“就是这里了!再也没有比这里更漂亮的地方了。”
武汉大学建造之初就凝结了社会各界的力量。美国著名建筑师凯尔斯在接受武汉大学的设计项目时,已年逾六旬,但珞珈山美丽的环境大大激发了他的创造热情,他所设计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至今仍然一枝独秀。宁波商人沈祝三中标武大第一期建筑的施工项目,他亲自开山筑路、挑水运砖,即使亏本24万多元,依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每一项任务,刻画出一道道永恒的景致。
130载岁月如歌,珞珈山古树参天,钟灵毓秀。一座四角重檐的正方形大楼镶嵌在屏风般的苍翠山色中,孔雀蓝琉璃瓦下是醒目的朱红色“武汉大学”四字。校庆临近,台阶下竖立着一块“武汉大学130周年”的倒计时电子板,吸引不少学生、校友拍照留念。这座建筑便是与操场对面穹窿圆顶的理学院遥相呼应的工学院,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便改为行政大楼。
如今,漫步在武大校园,步移景异、变幻万千,各式建筑星星点点掩映在茂密的山林间,文法、理工两大建筑群与校园里诸多小山、湖泊及东湖一片阔水,天然相配,彼此关照,蓦然间活跃了整个春夏秋冬。
春日烂漫,千株樱花树次第盛放,樱园不仅是浪漫唯美的象征,更是疫后全国医护人员重逢武汉的温暖见证;金秋时节,桂园学生宿舍前一地金黄,宿舍外墙与金桂的色泽相得益彰;深秋来临,满山的红枫肆意滋长,枫园层林尽染;隆冬时分,腊梅傲霜斗雪,琅琅晨读声唤醒梅园……任何季节步入校园,都有你意想不到的芬芳和色彩,还有随手可触可感的历史印记、青春记忆、似水年华。
中共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曾这样赞叹武大:“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
校园临湖水线长达2公里,东湖水面辽远阔大,碧波万顷,相偎相依的远山清晰可见。沿湖骑行,途经文澜门、洪波门、凌波门、扬波门……一路湖光滟潋、清风拂面,湖水和树林的清香混合着校园里的空气,朝气蓬勃又宁静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