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风云激荡,确定性如迷雾渐浓之际,武汉经济的“半年答卷”却透着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韧劲。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凝聚着万千市场主体的勇毅——无数民营企业于困局中果断校准航向,以坚韧劲头踏浪而行,在风雨里踏出了属于自己的坚实脚印。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02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48.4%,较2022年提高7.7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新增18.2万家,新增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净增增幅13%,排名副省级城市第一。
长江日报经济新闻部在场(调研)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深入武汉各区产业园区、企业车间、创新实验室调研发现,近年来,武汉市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城市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升级提能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实施“七万工程”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力推“耐心资本”落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启动全国首个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赋能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当下的武汉民营经济正以“主力军”姿态,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从电脑城代理商到全球定制计算机领跑者,武汉营商环境给了我们‘试错’的底气。”7月27日,攀升鼎承科技车间里,企业负责人展示着最新国产无线短距通信设备。这家从武汉高校孵化的企业,手握287项专利,产品覆盖135个国家和地区,正是武汉民营经济成长的缩影。
在武汉,大学生、科技工作者、草根创业者构成创新主力。只要扎下根,就能长大。
北大毕业生魏蓝天回汉创立浩蓝智造,将智能仓储模块化,公司成立仅一年营收便增14倍;硅谷芯片专家单记章携“黑芝麻”落户,8年间跻身行业前列,获小米、腾讯战略投资,员工近千人。
黑芝麻华山系列A1000芯片。资料图片
工作室调研中感受到,“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已深植武汉,“陪跑者”理念落地生根。武汉通过“一企一策”“无事不扰”让企业轻装上阵,形成“培育—成长—反哺”良性循环;2024年挂牌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局,全市超600个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近2500名服务专员都是中小企业的“娘家人”,企业无论在哪个街道、哪个园区,都能就近获得精准服务;“创业十佳”赛事、“一月一链”投融资对接等活动,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数据印证活力:2025年上半年,武汉民营企业为115.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97.5%,成为全国第5个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新增民营企业18.2万家,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净增增幅13%,排名副省级城市首位。
武汉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快速发展,竞争力大幅提升,撑起了武汉经济的“半边天”。
上半年,民营经济集中的电子和新能源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引擎”。
极目智能自研L2至L4级智能驾驶技术,向日本、韩国等20余个国家出口;模态跃迁的大模型正助力制造业“智改数转”——这些新锐企业的突破,让武汉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形成独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