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儿童医院
从数据到空间:当无形算力碰撞有形空间,医疗建筑如何破局?
在医疗领域,前沿科技的应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尤其是在关乎生命救治的诊疗环节。正如王岗院长所言:“人类科学进步的最尖端技术,往往最先应用于生命诊疗与救治。”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医院的设计与建设,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医院建筑空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今年年初,王岗院长所在团队中标了深圳湾区芯城医院项目。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汇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与创新力量。在此背景下甲方提出打造一座人工智能型医院的要求,这无疑给设计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
王岗指出,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算力,而算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与建筑空间的具象形态形成鲜明对比。“如何将无形的算力以直观可见的方式融入建筑,让人们在踏入医院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高科技氛围,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难题。”他强调,这不仅需要创新的设计思维,还需对人工智能技术有深入理解,将其核心元素巧妙地转化为建筑语言,体现在建筑的外观、内部空间布局及设施配置等各个方面。
除了算力与建筑形态融合的挑战外,诊疗流程的重构也给医院建筑设计带来了新课题。传统的“挂号—诊疗—检查—住院”流程,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冲击下,正逐渐发生改变。王岗院长谈到:“远程诊疗的普及,使部分诊断过程可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完成;AI辅助诊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这可能减少对传统诊室数量的需求;而机器人问答等新型人机交互模式,也将对房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产生影响。”这些变化意味着,医疗诊疗行为和技术的革新,将直接推动医院建筑的空间布局、流线组织发生根本性调整。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王岗院长认为设计团队需要持续探索医疗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动态关系。他表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中,而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医疗流程,进而以此为依据,重新规划医院的建筑空间。”他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医疗诊疗水平将迈向新高度,医院建筑也将加速从“传统空间”向“智能载体”转型。而深圳湾区芯城医院项目,正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有望为未来医院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范例。
展览现场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建筑:在本土实践中走出“中国范式”
“每个国家的医疗建筑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其国情与文明的特质。”王岗院长在谈及全球医疗设计经历时感慨道。从发达地区到非洲广袤大地,山东省院的足迹遍布全球,而在对比中愈发清晰的是中国医疗建筑在独特国情下走出的差异化路径。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医疗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高密度诊疗”与“高效率响应”。“在国外,患者预约专科门诊等上数月并不罕见,但在中国,‘当天挂号、当日看诊’是许多医院的常态。”王岗院长指出,这种效率背后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与集中就医习惯:国内三甲医院单日门诊量常达数万,远超国外同规模医院。“这就要求医院建筑必须像精密的‘流量处理器’——从入口的智能导诊屏到垂直交通的立体分流,从候诊区的弹性扩容设计到检验中心的快速接驳,每个空间都要经得起‘人流量洪峰’的考验。”他举例,在深圳某医院设计中,团队通过“地面分流+空中连廊+地下接驳”的三维动线,将患者平均候诊时间压缩至1.5小时以内,较传统布局提升效率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