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到铁四院工作以来,孙红林长期致力于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路基设计及道桥岩土工程等技术研究,在高速铁路科技攻关、勘察设计、技术标准等工作中成绩斐然。
30余年来,他先后主持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商合杭高铁等近30项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工作,为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铁四院副总工程师的孙红林始终认为:劳模精神的核心,是一种精神信念,是把一项工作、一门技术、一个项目做到极致的信仰和态度。
他用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
筑就高铁路基的毫米精度
地基不牢,地动山摇。作为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把地质功课做足做好对于高铁建设极端重要。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被公认为复杂性全世界最高。而高铁远距离运行的特点,决定了它途经地带往往不是单一的地质现象,规划施工面临更多的难题和挑战。
孙红林常说,地质是“接地气”的一项专业,最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会实现专业技术上的蜕变。这一点在京沪高铁建设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2008年,京沪高铁开工建设,作为我国第一条立项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建设里程之长、标准等级之高前所未有,各项规范参数都在摸索之中,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要确保铁路的运营安全、平稳、舒适,坚实的路基是关键,必须将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在15毫米以内甚至是“零”沉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孙红林带领团队“钻”进了高铁设计最前沿。
作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技术专家被派往德国进行高速铁路建设考察和学习时,孙红林充分利用难得的学习机会,全神贯注参加各项考察学习活动,认真倾听,不懂就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工作手册和各类规范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是最直接的体现。
回到国内,孙红林日夜钻研,研究分析大量国内外高速铁路建设技术文献、咨询报告,充分利用国内有关专题研究和试验成果,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立足自主创新,主持了一系列高速铁路科技攻关工作,大胆地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破解了京沪水系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题,为京沪高铁的快速平稳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不胜枚举。据统计,铁四院在结合京沪高铁勘察设计中主持承担了43项铁道部科研课题,自主创新技术就达41项。
他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突破
跨越复杂地质的技术天堑
孙红林始终认为,科研是立足生产,服务生产,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过去十年,我国高铁蓬勃发展,铁路主干网络基本建设完成,路网密集度不断提高,高速铁路建设面临着精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挑战。
凭借敏锐的职业嗅觉,孙红林不断研判,针对铁路建设和维养,提出了“精细化、功能性、全周期”等多要素统筹考虑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结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智能工程地质勘察的“整体架构”和“智能勘察,物探先行”的总体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