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效率相伴的,是中国医疗建筑从“功能优先”到“体验升级”的转型。“早年医院更像‘医疗流水线’,患者抱怨‘看病像打仗’,现在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空间‘会说话’。”王岗院长回忆,早年在欧洲考察时,国外医院的候诊区常以自然光、艺术装置营造松弛感,这启发他在国内项目中引入“医疗场景软化”理念:山东某医院改造中,封闭式候诊区被打通为挑高6米的阳光中庭,环形座椅搭配绿植墙与智能叫号屏,患者可随时观察队列进度,焦虑感调研显示下降60%。“更重要的是隐性关怀——比如为老年患者设置‘无障碍接力通道’,为儿童诊室设计卡通主题墙,这些细节让建筑有了温度。”
谈及中国医疗建筑的国际影响,王岗院长用“进与出”概括行业变迁:“前30年我们去欧美‘取经’,学习空间分区与动线逻辑;如今,非洲、东南亚的医院项目主动要求采用‘中国标准’。”在非洲某国援建项目中,团队将“集中挂号+分层诊疗+智能预登记”模式植入当地医院——过去患者需凌晨排队手写病历,如今扫码即可完成病史录入,诊室接诊效率提升3倍。“他们惊叹于‘中国速度’与‘中国智慧’的结合,比如我们设计的模块化急诊单元,既能72小时快速搭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又通过医患双通道设计避免交叉感染,这些经验在全球疫情中被验证有效。”
在王岗院长看来,中国医疗建筑的独特价值,在于“在复杂需求中寻找平衡解”。“西方国家地广人稀,设计更侧重隐私与舒适,中国则要在有限空间里兼顾效率、安全与人文关怀。”他以深圳湾区新城医院为例,该项目既要承载AI诊断、机器人配送等智能技术,又需回应岭南气候特征与家庭陪伴文化:“我们将算力中心隐藏在绿植幕墙后,用垂直绿化柔化建筑表情;同时设计‘家庭诊疗舱’,允许家属全程参与问诊,这在国外是少见的——中国家庭观念强,医疗空间必须尊重这种情感联结。”
展望未来,王岗院长强调“科技的适老性”与“人性化底线”:“当年轻人熟练使用手机挂号时,我们必须在建筑中保留‘人工服务岛’,为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的老人留一条‘温暖通道’。技术迭代是永恒的,但医疗的本质是守护生命,建筑设计必须为人的需求让步。”
从深圳特区的AI医院探索,到非洲大地的医疗基建实践,王岗院长的团队始终在印证一个朴素真理:医疗建筑的终极使命,不是追逐技术的炫技,而是让每个患者都能在空间中感受到尊重与关怀。“当我们在国外用中国标准建设医院时,当地居民说‘这是能救命的房子’;当我们在国内优化一个诊室的采光时,患者说‘看病不再像闯关’——这些瞬间,就是设计者的初心。”他说。
在医疗建筑设计的探索之路上,王岗院长及其团队始终以“人”为尺度,丈量着技术与温度的平衡。他认为,建筑的终极使命不是堆砌技术符号,而是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光的温度、风的流动与心的安宁。从乌鲁木齐儿童医院的童趣色彩到深圳健宁医院的安全细节,从老院区改扩建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到AI医院的未来场景预演,团队的每一次笔触落处,都是对“以患者为中心”的郑重回应。当“看病不再像闯关”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真切体验,当中国标准在全球医疗基建中成为可靠代名词,这些来自实践的回响,正是中国医疗建筑设计者初心的最佳注脚——让每一栋建筑都成为连接科技与人心的桥梁,在守护生命的征程中,永远与时代同频,与需求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