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正文

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王岗:解码医疗建筑的人文温度与科技张力

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王岗:解码医疗建筑的人文温度与科技张力
2025-05-26 09:35:54

作为国内医院建设领域的风向标与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5月24日,第二十六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暨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简称CHCC2025)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三院(简称“山东三院”)携最新医院建筑设计成果亮相展会现场,参观者络绎不绝,尽显医疗建筑设计的创新与人文魅力。开展首日,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山东三院院长王岗受邀走进媒体群访间,与现场十余家媒体分享前沿观点,探讨“现代医院转型发展背景下,医院建筑设计新范式”。

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王岗:解码医疗建筑的人文温度与科技张力——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范式的中国探索

媒体群访现场

转型趋势下,设计重点转向提质增效与改扩建

当前我国医院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与效率并重”转型。针对这一趋势对医疗建筑设计提出的新要求,王岗院长指出,近年来国家医疗政策调整,促使医院建筑设计发生显著变化。以往,大规模医院设计较为普遍,动辄十几万平方米甚至二三十万平方米。如今,设计重点转向医院的提质增效与改扩建,同时社区、社康医院的针对性设计也日益增多。这一转型对医疗建筑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在空白场地设计新医院,受周边环境制约小;而现在进行老医院改扩建时,建筑师需要深入了解旧有环境、现状以及当时建设所依据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将对规范的理解、环境的把握、新材料的应用、人性化需求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融入设计,建筑师综合素养需达到新高度。虽然医院建设规模变小,但设计复杂程度大幅提升。

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王岗:解码医疗建筑的人文温度与科技张力——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范式的中国探索

接受媒体群访中的王岗院长

解构未来医院建筑设计:以功能为基础,向多维延伸

谈及未来医院建筑设计的核心内涵,王岗院长认为,“功能性始终是第一核心要素,同时患者在空间环境中的感受度以及人性化场所的营造也至关重要,这些贯穿设计全程”。随着诊疗模式从传统生物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院建筑设计也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还需关注患者感受、新技术运用以及合适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实际项目中,设计转变得到了充分体现,王岗院长介绍说,例如乌鲁木齐儿童医院,设计团队引入色彩,并提取当地环境符号融入建筑,从传统结构设计延伸到软环境打造,营造出适合儿童就诊、能让儿童放松心情的诊疗环境。深圳健宁医院作为精神病专科医院,设计着重考虑精神患者的身心体验、空间环境以及特殊安全因素,将设计关注点从宏大流程转向建筑细节,如门把手、开启窗位置、栏杆高度等,开启了对精神类医院设计的全新认知。

王岗院长总结,无论医院规模大小,都应将患者心理感受、诊疗效果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医疗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心理感受。设计需从多维度考虑,不仅包括传统的建筑结构、水电暖及医疗工艺学科划分,还涵盖空间色彩、环境、空气温湿度以及建造成本等因素。

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王岗:解码医疗建筑的人文温度与科技张力——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范式的中国探索

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王岗:解码医疗建筑的人文温度与科技张力——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范式的中国探索

乌鲁木齐儿童医院

从数据到空间:当无形算力碰撞有形空间,医疗建筑如何破局?

在医疗领域,前沿科技的应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尤其是在关乎生命救治的诊疗环节。正如王岗院长所言:“人类科学进步的最尖端技术,往往最先应用于生命诊疗与救治。”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医院的设计与建设,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医院建筑空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今年年初,王岗院长所在团队中标了深圳湾区芯城医院项目。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汇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与创新力量。在此背景下甲方提出打造一座人工智能型医院的要求,这无疑给设计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

王岗指出,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算力,而算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与建筑空间的具象形态形成鲜明对比。“如何将无形的算力以直观可见的方式融入建筑,让人们在踏入医院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高科技氛围,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难题。”他强调,这不仅需要创新的设计思维,还需对人工智能技术有深入理解,将其核心元素巧妙地转化为建筑语言,体现在建筑的外观、内部空间布局及设施配置等各个方面。

除了算力与建筑形态融合的挑战外,诊疗流程的重构也给医院建筑设计带来了新课题。传统的“挂号—诊疗—检查—住院”流程,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冲击下,正逐渐发生改变。王岗院长谈到:“远程诊疗的普及,使部分诊断过程可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完成;AI辅助诊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这可能减少对传统诊室数量的需求;而机器人问答等新型人机交互模式,也将对房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产生影响。”这些变化意味着,医疗诊疗行为和技术的革新,将直接推动医院建筑的空间布局、流线组织发生根本性调整。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王岗院长认为设计团队需要持续探索医疗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动态关系。他表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中,而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医疗流程,进而以此为依据,重新规划医院的建筑空间。”他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医疗诊疗水平将迈向新高度,医院建筑也将加速从“传统空间”向“智能载体”转型。而深圳湾区芯城医院项目,正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有望为未来医院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范例。

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王岗:解码医疗建筑的人文温度与科技张力——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范式的中国探索

展览现场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建筑:在本土实践中走出“中国范式”

“每个国家的医疗建筑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其国情与文明的特质。”王岗院长在谈及全球医疗设计经历时感慨道。从发达地区到非洲广袤大地,山东省院的足迹遍布全球,而在对比中愈发清晰的是中国医疗建筑在独特国情下走出的差异化路径。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医疗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高密度诊疗”与“高效率响应”。“在国外,患者预约专科门诊等上数月并不罕见,但在中国,‘当天挂号、当日看诊’是许多医院的常态。”王岗院长指出,这种效率背后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与集中就医习惯:国内三甲医院单日门诊量常达数万,远超国外同规模医院。“这就要求医院建筑必须像精密的‘流量处理器’——从入口的智能导诊屏到垂直交通的立体分流,从候诊区的弹性扩容设计到检验中心的快速接驳,每个空间都要经得起‘人流量洪峰’的考验。”他举例,在深圳某医院设计中,团队通过“地面分流+空中连廊+地下接驳”的三维动线,将患者平均候诊时间压缩至1.5小时以内,较传统布局提升效率近50%。

与高效率相伴的,是中国医疗建筑从“功能优先”到“体验升级”的转型。“早年医院更像‘医疗流水线’,患者抱怨‘看病像打仗’,现在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空间‘会说话’。”王岗院长回忆,早年在欧洲考察时,国外医院的候诊区常以自然光、艺术装置营造松弛感,这启发他在国内项目中引入“医疗场景软化”理念:山东某医院改造中,封闭式候诊区被打通为挑高6米的阳光中庭,环形座椅搭配绿植墙与智能叫号屏,患者可随时观察队列进度,焦虑感调研显示下降60%。“更重要的是隐性关怀——比如为老年患者设置‘无障碍接力通道’,为儿童诊室设计卡通主题墙,这些细节让建筑有了温度。”

谈及中国医疗建筑的国际影响,王岗院长用“进与出”概括行业变迁:“前30年我们去欧美‘取经’,学习空间分区与动线逻辑;如今,非洲、东南亚的医院项目主动要求采用‘中国标准’。”在非洲某国援建项目中,团队将“集中挂号+分层诊疗+智能预登记”模式植入当地医院——过去患者需凌晨排队手写病历,如今扫码即可完成病史录入,诊室接诊效率提升3倍。“他们惊叹于‘中国速度’与‘中国智慧’的结合,比如我们设计的模块化急诊单元,既能72小时快速搭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又通过医患双通道设计避免交叉感染,这些经验在全球疫情中被验证有效。”

在王岗院长看来,中国医疗建筑的独特价值,在于“在复杂需求中寻找平衡解”。“西方国家地广人稀,设计更侧重隐私与舒适,中国则要在有限空间里兼顾效率、安全与人文关怀。”他以深圳湾区新城医院为例,该项目既要承载AI诊断、机器人配送等智能技术,又需回应岭南气候特征与家庭陪伴文化:“我们将算力中心隐藏在绿植幕墙后,用垂直绿化柔化建筑表情;同时设计‘家庭诊疗舱’,允许家属全程参与问诊,这在国外是少见的——中国家庭观念强,医疗空间必须尊重这种情感联结。”

展望未来,王岗院长强调“科技的适老性”与“人性化底线”:“当年轻人熟练使用手机挂号时,我们必须在建筑中保留‘人工服务岛’,为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的老人留一条‘温暖通道’。技术迭代是永恒的,但医疗的本质是守护生命,建筑设计必须为人的需求让步。”

从深圳特区的AI医院探索,到非洲大地的医疗基建实践,王岗院长的团队始终在印证一个朴素真理:医疗建筑的终极使命,不是追逐技术的炫技,而是让每个患者都能在空间中感受到尊重与关怀。“当我们在国外用中国标准建设医院时,当地居民说‘这是能救命的房子’;当我们在国内优化一个诊室的采光时,患者说‘看病不再像闯关’——这些瞬间,就是设计者的初心。”他说。

在医疗建筑设计的探索之路上,王岗院长及其团队始终以“人”为尺度,丈量着技术与温度的平衡。他认为,建筑的终极使命不是堆砌技术符号,而是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光的温度、风的流动与心的安宁。从乌鲁木齐儿童医院的童趣色彩到深圳健宁医院的安全细节,从老院区改扩建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到AI医院的未来场景预演,团队的每一次笔触落处,都是对“以患者为中心”的郑重回应。当“看病不再像闯关”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真切体验,当中国标准在全球医疗基建中成为可靠代名词,这些来自实践的回响,正是中国医疗建筑设计者初心的最佳注脚——让每一栋建筑都成为连接科技与人心的桥梁,在守护生命的征程中,永远与时代同频,与需求共振。

(责任编辑:江飞、中华网湖北)
关键词:王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