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 ,公司构建了“品牌代工+区域小厂”的供应链体系。一方面与头部代工厂合作生产标准化商品,另一方面在县域周边布局小工厂生产地域性零食,实现“30天新品上线”的迭代速度。这种模式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满足了县城消费者对“新鲜感”的需求。例如,其在湖南地区推出的“酸辣味藕片”仅两个月便成为区域爆款,贡献了单店10%的销售额。
然而,40%自有品牌所依赖的小厂代工,由于品控标准参差不齐,导致供应链的失控风险犹如埋藏的地雷。长沙某代工厂负责人直言:“鸣鸣很忙对成本卡得太死,我们只能压缩原料成本,质检流程能省则省。”在极致的成本压力下,对代工厂的监管形同虚设。而“当低价成为核心竞争力,品控便成了最先被牺牲的祭品。”
三、食安难题:异物、过期、病菌超标与添加剂滥用
在低价狂奔的赛道上,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鸣鸣很忙最刺眼的疮疤。“买十包零食,三包有‘赠品’——头发、塑料或霉菌。”黑猫投诉平台上,赵一鸣零食与零食很忙累计投诉超1700条,涉及异物、过期、大肠杆菌超标等问题。更引发争议的是添加剂滥用:一款“酸奶冰淇淋布丁”含柠檬黄、诱惑红等十余种添加剂,被家长称为“化学元素周期表”。尽管公司宣称建立“六审六检”品控体系,但2024年广东市场监管部门抽检中,其门店两批次产品仍因大肠菌群超标被通报。
而为压缩人力成本,许多门店仅配备1-2名兼职员工,操作规范流于形式。广东某门店员工透露:“总部要求每日消毒,但实际做不到,陈列柜温度经常超标。”黑猫投诉中“变质薯片”“发酸酸奶”的案例,多源于此。
四、财报背后是“薄利多销”模式的脆弱内核
翻开鸣鸣很忙的招股书,393亿元的营收数字令人咋舌,但毛利率仅7.6%、净利率2.1%的冰冷数据,却暴露出其“薄利多销”模式的脆弱内核。公司维持“比超市便宜25%”的承诺,实则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生存策略——某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商品进货价被压至成本线边缘,甚至通过销售临期货品维持周转。
现金流缺口更成为悬顶之剑:账上现金仅19亿元,却要偿还46亿元债务,上市募资的40%需投向供应链建设。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万辰集团并购后的负债率飙升至78%的惨痛案例。而行业对比更凸显其困境:良品铺子以28%的毛利率构筑高端壁垒,三只松鼠依托22%的毛利维系品牌溢价,鸣鸣很忙却困在“低价-薄利-扩张”的恶性循环中。一位投行人士直言:“这种模式就像在钢丝上跳舞,一旦消费市场降温,脆弱的资金链将瞬间断裂。”
五、行业绞杀中的“生存博弈”
鸣鸣很忙所处的零食江湖,早已是血海一片。良品铺子固守高端阵地却受成本掣肘,三只松鼠转型线下却陷入品控泥潭,新玩家零食有鸣、老婆大人等加速围猎,行业集中度持续分散。在这场“三国杀”中,鸣鸣很忙的价格战策略犹如一柄双刃剑——既收割了市场份额,也削低了行业利润底线。数据显示,零食连锁行业毛利率已从2019年的20%跌至如今的15%,中小品牌加速出清,鸣鸣很忙自身的“薄利模式”亦如履薄冰。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消费趋势的嬗变。当Z世代转向“低卡零食”“功能性食品”,这家公司的商品结构中,高糖高盐品类仍占绝对主导。某90后消费者吐槽:“走进鸣鸣很忙就像走进童年零食博物馆,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天天吃辣条?”这种错位的供需结构,或许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