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精伦电子(600355.SH)正式戴上“*ST”帽子,成为A股市场又一家因财务指标触及退市红线的风险警示股。自复牌以来,公司股价连续四个交易日跌停,市值从13亿元缩水至11.76亿元(截至5月7日),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5月7日,公司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无应披露未披露事项”,但市场恐慌情绪未消。这家1994年成立、2002年上市的老牌企业,何以走到退市边缘?其困境折射出哪些行业与企业的共性危机?
六年连亏与退市新规的双重夹击
精伦电子的退市危机早有预兆。2024年1月,公司首次发布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3400万—4300万元,扣非后亏损3800万—4700万元,且营收扣除非主营后仅1.27亿元,低于3亿元门槛。尽管当时市场已有预期,但2024年年报正式披露后(4月27日),其归母净亏损定格在4206万元,扣非亏损扩大至4559万元,这直接触发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3.2条“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的退市风险警示条件。实际上,公司自2019年起已连续六年亏损,而从2013年开始,公司基本也是亏损一年盈利一年,而且都是亏多赢少,可以说公司早已经陷入“亏损马拉松”。营收也是从2021年的2.64亿元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1.42亿元,行业地位持续萎缩。
老主业萎缩,新业务始终未成规模
精伦电子的三大主业——智能制造设备、商用终端及软件服务均面临严峻挑战。精伦电子早年以公用电话计费器等通信设备起家,2002年上市后一度风光。但智能手机普及后,传统通信设备市场迅速萎缩,公司虽尝试转型至智能制造、商用终端等领域,但新业务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智能制造类产品受缝制设备行业产能外迁冲击,毛利率下滑2个百分点;商用终端因身份证阅读机具价格战陷入利润泥潭;软件服务则因教育、电力客户预算削减而收入暴跌62%。2024年,该公司三大主营业务(智能制造、商用终端、软件服务)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6.58%、14.09%、62.79%,软件业务因客户预算削减尤其惨淡。
同时,因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技术迭代滞后,使得公司发展更加步履艰难。如在智能硬件领域,精伦既要面对海康威视等巨头的挤压,又因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仅2908万元)难以突破技术壁垒。其毛利率从20%+一路下滑至20.77%,陷入“赚得少、亏得多”的恶性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现金流的“失血”,让公司陷入生存困境。近五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2024年账面资金仅3971万元,却需偿还5306万元短期借款,资金链濒临断裂。尽管2024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入933万元,但杯水车薪,难以支撑长期运营。
退市风险警示的影响与连锁反应
股价崩盘与市值蒸发。自4月29日复牌至5月7日,*ST精伦股价连续四个交易日跌停,市值蒸发1.24亿元。投资者用脚投票,反映市场对其扭亏能力的极度悲观。
融资能力丧失与业务收缩。被实施*ST后,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受限,银行贷款难度增加,可能被迫削减研发投入或出售资产,形成“收缩—衰退”负反馈。
诉讼风险。公司被指存在“虚假陈述”问题。2024年12月,其公告称“生产经营正常”,但彼时媒体已密集报道其财务风险,随后股价连续跌停。投资者质疑其掩盖退市风险,涉嫌误导市场。此外,公司连续21年未分红,募资使用效率低下,被批评为“报表操纵规避监管”。
退市倒计时下的生死抉择。根据规则,若2025年财报仍不满足“净利润或营收达标”,公司将面临强制退市。留给精伦的选择有限:要么引入战略投资者输血,要么通过资产重组“保壳”,但二者均需突破当前业务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