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史沫特莱与她的“中国儿子”——追记抗战烽火岁月中一段温情往事
文/本报记者徐海波田中全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着烽火岁月里的一段温情往事。
抗战期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与中国少年盛国华结下跨越国界的“母子情缘”。他为她照料起居、保障勤务,夜行军时凭星斗为她引路;她教他读书写字,甚至决意收养他,希望带他远渡重洋求学成才,他却选择留在战场坚守,“等胜利了再读书”。她在书中将他称作“中国儿子”,他却在战场上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等待的年纪。
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
走进湖北省大悟县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一张挂在玻璃柜里的泛黄照片首先映入眼帘。照片上,一群十四五岁的中国少年站在镜头前,他们身着粗布军装,目光坚毅,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信。唯独站在前排中间的一名男孩微微低着头,有些羞涩。
今年6月30日,北京新四军研究会70岁的会员宋申光将自己珍藏的这张老照片捐赠给大悟县,成为第五师抗日时期的重要史料。对宋申光而言,这张照片承载着特殊意义,他的母亲吴道英是照片中的少年之一。吴道英于2023年去世,生前尤为珍惜这张照片,常常向人们讲起那段铭记终生的历史。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儿童剧团合影,前排中间低头男孩为盛国华。(受访者供图)
中国14年抗战,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烽火岁月里,一大批外国记者与国际友人怀揣正义与同情,奔走在硝烟弥漫的中国战场,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于1928年底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和报道十多年,记录了日本侵略的残暴和中国抵抗的坚韧。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史沫特莱于1940年1月来到湖北京山八字门对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行采访。
吴道英所在的纵队儿童剧团在欢迎大会上表演节目。演出结束后,史沫特莱要为大家拍照。孩子们第一次照相,既好奇又兴奋。当孩子们都准备好之后,史沫特莱突然扭过头去,喊身后一名穿着破烂、蓬头垢面的小男孩来合影,但男孩只是摇摇头。史沫特莱见状,一把将男孩拉过来,塞进队伍中间。
后来,吴道英才知道,这名男孩是纵队刚给史沫特莱安排的勤务员,名叫盛国华,也就是照片中低着头的男孩。在这以后的日子里,盛国华跟随史沫特莱转战各个战场,为她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务保障,得到史沫特莱的高度认可,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史沫特莱提出要收养盛国华,做她的干儿子。”宋申光说,小时候,母亲经常给孩子们讲起史沫特莱与盛国华的故事。为了带走盛国华,史沫特莱还专门请示部队领导,但盛国华毅然选择留在战场,表示要等仗打完,胜利了,再去读书。“可惜不久后,盛国华在战斗中牺牲,没能等到安静读书的那一天。”宋申光哽咽着说。
“这段历史鲜为人知,让更多人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一直是母亲生前的愿望。”宋申光说,大悟县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司令部驻地,也是照片故事开始的地方,把它放在这里,更具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