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史沫特莱与她的“中国儿子”——追记抗战烽火岁月中一段温情往事

史沫特莱与她的“中国儿子”——追记抗战烽火岁月中一段温情往事
2025-09-11 11:07:12 来源:新华社

史沫特莱1937年夏在延安拍摄的照片(新华社)

一段患难与共的革命旅程

当时,与史沫特莱同行的还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渔光曲》和《卖报歌》的作者安娥。为了让两人很快适应部队生活和工作,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特意给她们安排了两名勤务员。

说是勤务员,其实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更小的叫盛国华。吴道英在回忆录里写道,别看两人年龄小,个子不高,有点营养不良的样子,但干工作却井井有条:打扫房间、收拾被褥,天寒地冻,他们会提前烧柴生火,让小屋暖烘烘的。

这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史沫特莱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她非常喜欢这两个孩子,尤其是盛国华,她喜欢亲切地称他为“小国华”,没事的时候,就教他读书写字,讲世界大事。安娥后来在其日记体访问记《五月榴花照眼明》一书中写道:眼见两个小鬼衣衫褴褛的样子,她和史沫特莱心生怜悯,在屋里生了一盆炭火,烧开了水,给两个孩子洗澡,再把他们穿的棉衣悬在火盆上烘烤,虱子纷纷落在火盆里吱吱作响。

相处的时间长了,史沫特莱慢慢了解到小国华的身世。盛国华原本有着一个虽然贫穷但很温馨的幸福家庭。然而,父母惨遭强盗杀害,无家可归的他只能靠乞讨生活,浑身也生满了虱子,还长了许多疮,常常饿晕病倒。

他常到富人家门口乞讨,有时候战战兢兢地在院外站一整天,但什么也没得着。看到富人家的孩子上学堂读书,很是羡慕,可他只能去给地主家放牛……

孤苦伶仃的盛国华听说八路军是“穷人的军队”,就决心要找到这支队伍。他逢人就打听八路军的下落。一次出门给地主办事的路上,恰巧碰见一名穿旧军装的和善老兵。他便主动上前询问。老兵见这名可怜的孩子“参加革命只是为了吃饱饭”,于是带他来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跟盛国华接触不久,史沫特莱很快就发现他“有中国孩子特有的聪明”。

《五月榴花照眼明》中记载,一次晚间行军时,他们迷失了方向,小国华看了看天上的星星,指着前方说:“朝这走,没错的。”果然,他们很快追上了部队。还有一天晚上,北风呼啸,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史沫特莱很担心天明后能否起程。小国华观察窗外说:“风声那样地呼呼,雪花这样地飘飘,暴风雪很快就会停止。”很快,盛国华的话得到应验。

革命的征程多别离。史沫特莱和安娥准备去洪湖游击区采访。考虑到行程遥远,在敌后一路带着小国华也比较危险,史沫特莱准备向他告别。盛国华听后,冲进司令员李先念的房间,先敬了个礼,马上就说要跟着史沫特莱一行上前线,还讲起他过去经常挑着担子整夜行军,能吃苦,而且最了解史沫特莱等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需求,有利于协助她们工作。李先念感到惊讶,见盛国华如此坚持,就破例批准了他的请求。盛国华与史沫特莱一行出发后的第三天,就突遇一群日本兵。为了掩护史沫特莱,小国华端着枪,趴在树林中,一动不动地观察敌情。不过,史沫特莱已被马夫安全转移。找不到他们,盛国华又急又怕,在树林里狂奔寻找,手和脸都被划破。

关键词:史沫特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