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时,走进田间,察看蔬菜长势,详细询问蔬菜品种、种植技术、销售等情况,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嘉鱼县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蔬菜产业,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婷
通讯员谢燕子龙钰皮博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作为与山东寿光齐名的蔬菜大县,嘉鱼县“两瓜两菜”(冬瓜、南瓜、甘蓝、大白菜)年产值突破60亿元,其中甘蓝产量全省第一,被誉为“中国甘蓝之乡”。
在核心产区潘家湾镇,2.7万亩蔬菜长廊中甘蓝独占2.1万亩,带动全镇年产值突破10亿元,跻身全国“十亿元乡镇”行列。
今年上半年,嘉鱼全县蔬菜产量同比增长4.06%。当产量规模持续扩大,一个更深层次的转型正在发生:这颗托起“十亿元乡镇”的甘蓝,如何突破传统种植模式,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潘家湾镇,探寻这颗“黄金菜”背后的产业升级密码。
科技扎下根,带动产业整体升级
今年6月,潘家湾镇迎来农业科技力量“组团”落地——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研发中心、湖北洪山实验室嘉鱼基地等6家涉农科研与服务机构集中挂牌成立,构建起“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过去种菜靠经验、看天吃饭,现在种菜靠科技、看的是数据。”嘉鱼县委常委、副县长、潘家湾镇党委书记周湘波介绍。
他说,为破解土壤地力透支、种植效率不高等瓶颈,潘家湾镇正将田间地头打造为开放式实验室,重点实施三大行动:耕地质量提升行动。针对土壤问题,引进彭敏博士团队实施土壤改良试验,建设100亩测土配方技术改良示范基地;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聚焦全程机械化,建设150亩甘蓝机械化示范区,推进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健康模式栽培行动。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建设500亩健康栽培示范基地,实施蔬菜长廊水肥一体化及产业提档升级项目。
同时,强化科技攻关与示范引领,依托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研发中心,联合中国农科院张扬勇博士团队,重点解决越冬甘蓝品种“卡脖子”问题,试种玉米—甘蓝轮作新模式,建设200亩蔬菜新品种筛选基地。
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模式,系统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带动产业整体升级。
此次集中挂牌的机构还包括嘉鱼县油菜科技小院、嘉鱼蔬菜健康栽培研发中心、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蔬菜产业学院,形成科研团队、政府、院校紧密协作的蔬菜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
链条连得紧,从“卖鲜菜”到“卖价值”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周湘波点出蔬菜产业的一大痛点。
潘家湾镇蔬菜年均产量达50万吨,档次不高,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据统计,全镇冷藏能力仅为1600吨,不足产量的0.33%,大量蔬菜集中上市不进行冷冻处理,既不利于蔬菜长途运销,又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品质与效益大打折扣。
如今,潘家湾镇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实现从“卖鲜菜”到“卖价值”的跃升。
补冷链,破“集中上市”困局——投资2.7亿元的气膜冷库群建成后,大幅提升冷藏能力,让蔬菜能错峰销售,拉长上市期,提升议价权。
强加工,提“身价”拓市场——引进嘉丽脱水蔬菜、中油杂501油菜硒片硒粉等加工项目,预计提升蔬菜附加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