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线,江苏、山东大力推进工程沿线水污染治理和河湖生态修复。东线工程实施了426个治污项目,目前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清漂员在丹江口水库作业(2024年10月28日摄)伍志尊摄/本刊
“世纪工程”凝聚绿色发展理念
硬币大小、通身透明、宛如小伞般在水中一张一缩地游动……这就是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一种淡水水母。
“近期我在库区例行作业时,又看到了桃花水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水质监测人员秦赫说。桃花水母对水环境要求十分苛刻,需要水体洁净、酸碱度适宜等一系列条件才能生存,是大自然的“水质检测员”。
南水北调始终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和各方面,着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水利工程样板。从十多年前丹江口水库发现桃花水母,到2022年桃花水母现身北京南水北调亦庄调节池,这一小小的水中生物见证了南水北调一以贯之的优良水质。
人水和谐,共利南北。在十堰丹江口市,当地人常说自己是“守井人”,58岁的杨力便是其中一员。他在库区清漂已有7年多,现在是清漂队队长。从码头到他们负责的最远水域,开船单程要4个小时。没有特定清漂任务时,他们会在坝前核心水源区巡线,清除枯枝败叶和其他零星漂浮物。“不光是我们,库区沿线村民也会主动清除各种垃圾。”杨力说。
十年来,丹江口市和河南南阳淅川县分别成立“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和设立“护水员”公益岗位,在丹江口库区常态化开展库面清漂、库边清渣、库岸巡护等工作。目前,“小水滴”注册志愿者已有20余万人。
从邙山远眺,蓝天白云下,黄河浩荡,滚滚东去。
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洞、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等组成。12年前,工程建设者完成了一次性安全、精准、单向掘进黄河主河床的壮举。如今,穿黄工程已经成为南水北调“生态走廊”的生动注脚。
附近的王村镇,记忆中铸件厂噪声轰鸣、粉尘漫天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采摘园。老尹和儿子过去常年出门打工,这几年他们在渠道边种起了苹果等果树。闲暇时便到穿黄工程干些绿化养护的杂活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中线还大力开展绿化生态带建设,全线累计完成防护林及绿化工程建设1200公里,防护林面积达6万余亩,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的循环生态链。丹江口库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淅川县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达53.2%,十堰市森林覆盖率达64.72%,实现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助力沿线地区生态修复。汩汩“南水”润泽北方,永定河865公里河道于2021年9月底实现了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河北省十余条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并向白洋淀补水。
“青头潜鸭是生态环境质量‘环评师’,它们在此安家落户反映出白洋淀水环境不断好转。”张学农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自小在淀边长大,见证过淀内养殖业、旅游业的繁荣,也闻到过水中散发的臭味。
“南水”打通白洋淀的外循环,让水多起来。同时,白洋淀恢复内动力,让水活起来。在白洋淀扎根的不止青头潜鸭,监测数据显示,白洋淀野生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1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达51种,鸟的种类多达286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