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025-02-08 15:00:30 来源:新华网

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自高空俯瞰,先期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自南向北,呈两条带状水网辐射京津冀豫苏鲁皖7省市,惠及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让我国水资源格局不断优化。

“南水”从中线渠首跋涉15天来到北京,助力北京形成“南水”、密云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格局,全市年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

一渠清水润津门,中线已累计向天津调水超100亿立方米,1300多万人受益,天津实现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

不只是京津,在河北,中线与廊涿、保沧、石津、邢清4条大型输水干渠构成“一纵四横”供水网络体系;在山东,东线与本地水网共同构架成“T”字形水网。根据《新时期南水北调工程战略功能及发展研究》报告预测,到2035年,京津冀用水量将较2017年增加67亿立方米以上。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实施后,京津冀调水总规模将达到87亿立方米。

我国已初步构筑起“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总体格局。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孙志禹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纵贯南北、承接东西,有效衔接国家水网和省市县级水网,不断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南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成为多个重要城市的重要水源。”

“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高空卫星、无人机、200多个环库岸线的高清摄像头织成“天眼”,如有污水偷排、非法垂钓、危化品车辆运输等“风吹草动”均能看得清清楚楚;地下雨污管网内的监测仪实时保持“警惕”,一旦出现跑冒滴漏,管道机器人可以精准探查、及时修补;实时监测水库水质断面及入库支流沟渠水质,出现异常自动预警……在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偌大的水库“浓缩”在大屏幕上。

“如果库区突发水污染,可以立即启用数字孪生系统,迅速摸清不同处置方案下污染物扩散的方向和程度,调整水库下泄量,确保渠首尽可能少受污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蓉说,通过建立水质应急响应预案库,让未知变预知,让处置跑在风险前面。

从源头到全线,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沿线地方政府和工程运行管理单位持续接力赛跑,有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的加强污染防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有的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进行精准管控,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库容339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横跨湖北十堰、河南南阳两地,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黄姜种植及加工是十堰一项重要产业,黄姜种植面积最高峰时占全国的43%,全市黄姜加工企业79家,年产值达14亿元。但黄姜加工会产生大量废水,为保护水质,十堰果断关停全部黄姜加工企业。

不仅如此,十堰累计关停并转环保不达标企业561家,拒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145个,拆除丹江口库区养殖网箱18.2万只,5万多名渔民“洗脚上岸”,对丹江口库区库岸线实施物理隔离。

为护好这青山环抱的碧玉一湾,陕西、湖北、河南三省系统实施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治理保护,建成大批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污水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推进生态隔离带建设,实现了水源区县级及库周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全覆盖,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中线工程输水干渠地跨豫冀京津四个省份,沿线有700多条河流,引水干渠全线实现“水上立交”,或上天跨淮河,或入地从河床下穿黄河,即使走了1432公里,在北京、天津也能喝上没有受过污染的水。目前,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关键词:湖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