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党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打破行政村壁垒,建立“五联”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促治理、以治理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的基层治理路径,有关经验被学习强国平台推介。
联动赋能:打破“小村思维”,构建治理共同体
片区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村的“孤岛效应”。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治理相融”的原则,联合财神沟沿线陈坡村、白马山村、秦家坪村组建财神沟片区党委,全力推动资源整合、事务共商、发展共谋,让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迈向“协同作战”。
党建引领“一盘棋”。镇党委书记担任片区党委书记,包村领导担任副书记、党委组织委员任党建工作联络员,3个村党支部书记、党务干部担任片区党委委员。构建“片区党委—村党支部—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设立7个党小组、30个党员中心户,将党组织的触角精准延伸到湾组网格。建立起“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议事机制,结合积分制管理,协调解决聚仙庙水库弃土场、公交线路改道、群众旱季吃水等问题150余件。秦家坪村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被省委社会工作部微信号、《人民日报》报道,浏览量突破10万人次。
多元主体“共参与”。整合村民理事会、妇联、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合作社、德邦矿业等经济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严密组织体系,构建起“片区党委牵头、多方主体联动”的协同治理格局。在2000亩茶园绿色防控项目中,党员中心户带头示范使用粘虫板、杀虫灯,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妇联组建“茶园管理娘子军”,项目实施后实现了茶园农药零使用,茶叶品质显著提升,鲜叶收购价每斤提高10元,充分彰显了多元主体协同的强大效能。
权责明晰“保运转”。坚持“三独立、四不变、五不”原则,明确片区党委与各行政村的职责边界,确保片区党委在统筹协调工作时不包办、不越界,充分尊重各行政村的自主性。同时,通过建立“月例会、季调度”机制,将片区治理成效与村干部绩效紧密挂钩,有效激发了广大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为片区治理工作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业协作:激活“茶业基因”,打造富民强村引擎
产业振兴是基层治理的物质基础。片区党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茶”为媒,推动三村抱团发展,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共赢”的华丽跨越。
标准化生产提质效。大力推行“五统一”模式:统一管护标准,确保鲜叶质量;统一加工入社,提高茶叶品质;统一品牌创建,增强市场竞争力;统一销售渠道,拓宽市场覆盖面;统一核算分红,保障村民权益。通过实施“五统一”模式,带动片区茶产业综合产值增长30%,实现了茶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品牌化运营拓市场。用好“武当山茶”区域公共品牌,精心打造全市首家非遗制茶工坊,成功申报“老母荒云雾剑茶制茶技艺”为省级非遗技艺。积极创新营销模式,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会”双轮驱动,将茶叶产品销往北京、武汉、香港等10余个省市,带动茶农户均增收8000元,让茶叶真正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茶文旅融合添活力。深入挖掘古茶树资源,谋篇布局茶山观光、采茶体验、制茶研学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旅项目,持续建设茶文化休闲旅游精品区。2024年,该片区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增收100余万元,实现了茶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