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学习能力强,很快就能掌握新方法、使用新设备。我们经验丰富,熟悉地形,两方面优势结合,工作效果更好。”陈明发说。
这种新老结合的守护模式,正在为南河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保护区1.5万份标本
定格大自然的趣与美
南河保护区标本室内,14800多份植物标本和300多份动物标本整齐陈列。
2022年夏天,护林员李启兆接到村民电话,说发现一只已死亡但从未见过的动物。李启兆赶到现场,凭借多年的护林经验,认出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斑羚。
“村民很配合,主动把中华斑羚交给我们。保护区把它制成标本,让它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李启兆回忆说,“村民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只要发现不常见的动物,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
这些标本不仅是重要的科研资料,也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保护区正在建设新的科普中心,未来将向公众展示这些标本,让更多人了解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我们计划挑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标本进行展示。”邓正群介绍说,“每份标本都会配备解说牌,介绍该物种的特征、习性和保护等级。”
为了加强科研能力,保护区与中国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标本开展物种鉴定、遗传分析等一系列研究项目。今年8月,保护区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专家工作站,科研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我们正积极推动保护区的角色升级,从过去单一的‘管理者’,转变为开放共享的‘组织者’与‘连接者’。”邓婕表示,希望通过构建更开放的参与平台,凝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力量,共同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