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加工的黄精片,是安徽、重庆的订单。”9月12日,在湖北省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黄草坝村1700平方米的黄精加工厂房里,吴奇挥汗如雨组织几十名工人井然有序地清洗、脱须,置于沸水蒸至透心,然后晒干或者烘干......
这个侗族小伙,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初见羞人答答,眼神却透出睿智,是恩施州颇有名气的药材种植“慧才”,也是州、县劳模。“10年了,大量时间在山间田头跑,被太阳晒得有点黑了。”32岁的吴奇笑容可掬。
吴奇中专毕业后外出打拼,回到村里看见年轻人几乎都出去务工了,一些“金山银山”慢慢地荒了,心里五味杂陈。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乡的绿水青山价更高”。2015年,吴奇经过反复思量,毅然决然返乡创业,在老家晓关侗族乡张官村利用荒山探索种植黄精等中药材。
《本草纲目》记载,黄精“得坤土之精,为补养中宫之胜品”。黄精药食同源,其系列产品都具有抗衰延年的作用,加之黄精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发展黄精前景十分广阔。
吴奇怀揣着自己所有原始资本,首期租赁周边农户50余亩土地试种黄精。可他是学汽修专业的,种植黄精是一门全新的专业,得从头学起。他有计划地向身边技术人员请教,网购书籍钻研,跟央视三农频道和科研院所专家学习,到全国各地的黄精种植基地和销售市场考察,进入百余个有关药材种植业的微信群领悟经验,破解认知和技术难题。
然而,丰满的愿景还是破灭了,试种第一年,许多药材没熬过冬天就枯竭了。为深入探究药材病虫害的根源,吴奇夜以继日地手持电筒在基地往返巡诊,甚至彻夜不眠......
吴奇愈挫愈勇,接续奋战,经过艰苦卓绝地努力,2017年首批黄精取籽销售,一举挣得了第一桶“黄金”,也成了远近闻名种植黄精的年轻专家。
随后,吴奇成立宣恩县兴合中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在种植技术、种子种苗和销售渠道给予大力帮扶,带动周边10多个村300多户村民种植黄精,现已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黄精产业链,每年收购1000多万元的黄精等10多种中药材。同时采用“高校+基地+科研机构+企业”的模式,创建120亩林下套种黄精、虎杖、贝母等示范基地,研发新产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家门口就业,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小,比外出打工好。”“在基地务工多年,学到了种植技术,自己种的黄精也有好的收成。”村民满是开心、感激。
村民吴维谷不能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得知种植黄精身体吃得消,2021年开始试种,如今每年黄精收入1万多元。在吴奇的带动和影响下,晓关侗族乡种植中药材4900余亩,像吴维谷这样从传统农业逐步向中药材种植转型的农户1500余户,药材产业真正成了百姓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村民在基地整土、移栽、施肥和筛选、蒸晒、装框、运输去年发工资130多万元,今年加工厂房建起了,工资发放要突破200万。”吴奇坦言。
目前,吴奇在恩施州及湖南、重庆、云南等地建立黄精高标准示范基地1000多亩,其他药材基地2000多亩,育苗大棚4000多平方米。经过跌宕起伏的“折腾”,从起初的50亩药材,发展到以黄精为主的近万亩中药材,广袤的田野山川成了药香弥漫、风景独好的“金山”。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也践行了“让荒山变金山银山”的承诺。
基地稳健发展,种植加工技术精进,2020年5月吴奇成立了湖北奇迹农业有限公司。他常常独自一人长途跋涉到云贵川黔湘等地跑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拓展黄精种植基地和销售市场。为提升黄精品质,他与浙江农林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农科院、重庆药研所等在产、学、研等方面深度合作,研发九制黄精、黄精茶、黄精蜜饯等精深加工产品,创立品牌,延伸产业链,明年计划进入规上企业。基地上的药材不催产、不催熟、不用除草剂,改良种植方式,使用有机肥,使药材生产效益最大化,实现土生土长、绿色无公害的目标。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做个新时代的新农人、农村新青年,让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未来把高标准示范基地打造成全国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之一。”吴奇信心满满。(通讯员 李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