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吴宇睿
今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办,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南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邓婕接过“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证书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这一刻,标志着南河保护区正式成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CBRN)”这一国家级组织成员,系襄阳市首个获此殊荣的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鲜活影像
33次亮相央视
南河保护区的清晨,总是从万千生灵的早餐开始。
在保护区的东南片区,一只猪獾正专心致志地在落叶堆里“觅宝”。粉色的鼻子沾满泥土,翻找着可口的昆虫和根茎。“像不像饿了的孩子?”保护区工程师李涛看着监控画面,忍俊不禁。
另一路画面内,五只白冠长尾雉优雅地漫步林间,修长的尾羽泛着光泽,走走停停,环顾四周。
250台红外相机如同隐秘的眼睛,默默记录着这些生动场景。这些设备已累计捕捉到百余种野生动物的鲜活影像,33次登上央视《秘境之眼》栏目,向全国观众展示着南河保护区的生态之美。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每台红外相机可连续工作6个月。
“通过这些画面,我们了解动物的习性、活动范围、种群变化。”李涛介绍,“每个画面都是保护区生态状况最直接的体现。”9月17日,保护区野生动物视频《南河飞羽》在首届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展播活动“科普之光”湖北板块展播,创造襄阳历史。
除了动物监测,植物保护也是重要工作内容。2022年8月,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内发现已消失115年的七子花,引起植物学界广泛关注。
“截至目前,保护区已发现5000多棵七子花,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2134棵。”李涛指着树上的粉色标牌,“七子花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稀有植物,野生资源极其稀少,我们会测量植株高度、观察叶片状况,并记录开花结果时间。”
今年,保护区引入了无人机巡护系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过去需要徒步好几天的巡护路线,现在用无人机很快就能完成。
数据显示,南河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记录到的物种总数超过3000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种和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3种。
数百名志愿者
将加入到保护区大家庭
天色微亮,陈明发整理好进山的行装。这位曾经的采药人,如今已成为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这就是我们重点保护的叉叶蓝。”他指着一株约30厘米高的叉叶蓝说。
像陈明发这样的护林员,保护区内共有36名。他们大多来自周边村庄,熟悉珍稀植物的分布位置,了解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承载着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重任。
陈明发说:“一天要走十几公里山路,遇到陡坡还要攀爬。但看着树木一年年长大,动物越来越多,所有付出都值得。”
随着老护林员年龄增长,保护区面临着人员更新的挑战。“巡山需要体力,更换红外相机电池要跋山涉水,老护林员们确实吃力。”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科长邓正群表示,“我们积极鼓励护林员传帮带,培养年轻护林员。”
10月12日,保护区启动志愿者招募计划,面向国内外招募500名志愿者。令人惊喜的是,当天就有60多人报名。“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保护,愿意为保护自然贡献力量。”邓正群说。
志愿者招募分为五种类型:有实践经验的、学术背景深厚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善于科普讲解的和热心公益服务的。这些志愿者将参与保护区的日常监测工作,同时帮助开展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