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芯片上“种”出迷你器官模型
提到“芯片”,人们通常会想到电脑或手机中使用的微小电子元件,武汉市第一医院展示的“仿生多器官芯片”刷新了大众的认知。
据了解,这项技术由武汉市第一医院陈柳青教授、杜坤博士团队研发。“各类机构无论是开展疾病研究,还是进行药物研发,往往受制于传统的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耗时长、成本高,且无法直观模拟人体内的真实复杂环境,而我们研发的仿生多器官芯片有望攻克这一难题。”陈柳青教授介绍。
陈柳青表示,仿生多器官芯片基于软光刻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通过模拟人体器官微环境,可以在体外构建出具有生理功能、更加接近真实人体的微型器官系统。“简单说来,就像在芯片上‘种’出迷你器官模型,类似一个‘缩小的人体实验室’,为疾病研究、药物研发等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实验平台。”
据了解,目前该研究团队已在芯片上集成了血管、皮肤、肝、肠、肾等多种“微缩版”人体器官,每个微器官都拥有独特的细胞类型和微环境,能够模拟人体内血液循环、细胞间相互作用等的复杂生理和病理过程。该团队已成功构建了特应性皮炎、皮肤瘢痕、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20余种疾病模型,在全国3家科研机构进行了试用。
此外,该技术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有望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为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等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4DeepSeek可指导患者挂号问诊
展会现场,AI技术的触角延伸至医疗各个方面。在本届健博会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武大仁医DeepSeek”医疗智能体也闪亮登场。“看病不知道挂哪个科室、看不懂检查报告、医生问诊时间短”等患者经常遇到的就诊问题,都将有新解法。此外,服务医患的智能预问诊、门诊智能导诊、病历智能书写、病情和药物咨询等功能已经上线。另外,“武大仁医DeepSeek”医疗智能体已融入智能管理医学知识库,对科研数据进行智能化治理,从而辅助科研教学和临床决策,彰显了大模型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价值。
“AI真实运用在我们看病中,与我们息息相关。以往总觉得这些高科技离日常看病很遥远,如今在这展会上,切实看到它们能改变就医体验,真的太震撼了。”当天,参观者沈女士认真了解了各项设备后,发出感慨。
一家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这些AI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精准医疗”“便捷就医”将为更多人带来高效、安全、有温度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