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博弈焦点。近期,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以其低算力需求、高性能表现、免费开源等特性火爆全球,振奋人心的同时,也引发全国各地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
武汉,先后被赋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多项国家级战略任务,在国家人工智能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2024年,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近三年增速超过30%。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浪潮下,拥有较为完整AI产业链的武汉,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差异突围?今天(2月25日),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向世界给出答案:发展人工智能,武汉将重点发力大模型下半场——向垂直、应用领域发力,努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硬核创新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应用先导高地。
政策核心:突出应用落地导向 打造AI应用场景之城
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突出“用数据、建场景”,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导向,就是突出应用落地。武汉将支持垂直行业大模型开发应用,每年遴选一批性能先进的垂直行业模型,对牵头研发单位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支持应用场景开放创新,每年另选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对首次获批国家人工智能领域揭榜挂帅优胜单位、卓越级智能工厂、领航级智能工厂的企事业单位,给予牵头单位100万元奖励。政策直指武汉缺少生态主导型企业的瓶颈,强化在垂直、应用、数据领域的优势。武汉将张开怀抱,欢迎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先行先试,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城。
“人工智能走到今天,从通用大模型到行业大模型,现在正走向落地的关键阶段,哪个城市有数据,哪个城市有场景,人工智能就能落地发展。”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在发布会结束后接受长江云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托丰富应用场景和高质量数据,武汉将重点发力大模型下半场——应用。
今年,武汉将打造垂类大模型应用矩阵,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发挥“场景办”作用,推动20个以上行业大模型赋能应用。比如,在工业领域,推动格创东智的章鱼工业大模型服务智能制造,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在教育领域,推动理工数传的BOOKSGPT大模型创造一个个AI编辑、AI画师、数字人“书小二”。在生物医药领域,推动兰丁智能的“思邈”病理诊断大模型30秒揪出癌细胞,成为病理诊断的智囊团。在北斗领域,推动支持“珞珈”遥感大模型,让普通人像“玩微信”一样“玩卫星”。
不仅发力大模型的应用,武汉还聚焦本身科创和产业优势,选取三大方向,为下一步的突破重点。
重点突破一: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 走进生产生活
今年10款“武汉造”人形机器人在湖北新春第一会上集中亮相,标志着全国人形机器人赛道中有了武汉席位。眼下,武汉正支持整机企业发展壮大,针对楚材系列人形机器人整机团队,制定落地细化方案和支持举措,推动汉产机器人量产应用;加强强链延链,聚焦“以整带零”,通过整零协同打造核心部件全产业链,打造高可靠性柔性灵巧手、爆发式电驱动关节、电子皮肤等自主创新成果。加强应用落地,遴选征集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场景,打造和推广典型应用。
下一步,武汉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产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实现三大跃升:一是认知跃升。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实现视觉、触觉、语音的跨模态理解,让机器人真正“看懂”复杂指令。二是决策跃升。借助强化学习大模型,在动态环境中自主规划路径,解决高温高压巡检等场景中的突发状况应对难题。三是协作跃升。依托群体智能大模型实现多机器人协同作业,为未来“机器人+”生态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