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江卉许旷李婷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2月6日在武汉因病去世,享年99岁。
67年前,黄旭华投身核潜艇研制后,为国隐姓埋名整整30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黄旭华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6日夜至7日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连夜采访了黄旭华生前同事、学生等。悲痛之余,大家感叹,他用一生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他放弃学医,选择学造船,科学救国
“他满腔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令人感佩。”得知老人去世,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柳的脑海中浮现出2017年夏天采访黄旭华的场景,“当时,年过九旬的黄老身体硬朗、思路清晰、中气十足,老人讲起早年在日军炮火中求学的经历,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为什么日本鬼子那么疯狂,想轰炸就轰炸,想残杀就残杀?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到处流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为什么中国那么大,却连一个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想来想去,还是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欺凌。”黄旭华告诉记者,“经历了求学的颠沛流离,我不想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学航空制造飞机,保卫我们的领空;学造船造军舰,保卫我们的领海!”
“少小离家,黄老至今乡音不改。”刘柳记得,在浓浓的潮汕口音中,黄老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一个普通的乡医之家,排行老三。耳濡目染,他有了悬壶济世的理想。
转眼间,黄旭华将上初中。可日寇入侵,学校停办。1938年大年初四,黄旭华和大哥辞别双亲,赶往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求学。
1944年,黄旭华几经辗转到了重庆,进入国民政府为流亡学生开办的大学特设先修班。他如饥似渴,孜孜以求。1945年9月,海边出生的黄旭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讲起学生时代参加进步社团活动,黄老神采奕奕、绘声绘色,像是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湖北日报摄影记者张朋说,在那次报道中,他为黄旭华拍摄了很多图片,留下了一个个珍贵的瞬间。
1946年,黄旭华和同学们随交通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经同学推荐加入交大著名的学生进步社团“山茶社”。在那个中国即将迎来历史大转折的时期,他参加了去南京请愿的“护校”运动,他掩护进步同学厉良辅逃跑,他机智地躲过了反动宪兵的抓捕……
血与火的洗礼,锤炼着黄旭华的品格。
1949年春,黄旭华成为中共预备党员。7月,他被选派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学习。作为党校第一期学员,交大仅有两人。1950年4月,黄旭华入党转正。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2017年的那次集体采访上,黄旭华向记者们透露,入党转正汇报思想时,他用这样的一段话表明心志。张朋清晰地记得,说这段话时,黄老神情坚毅、话语铿锵。
誓言无声。入党转正时的话语,成为其一生信守的诺言。
为研制核潜艇,保守工作秘密,他30年没有回家
总书记点赞“黄旭华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黄老是我们永远的榜样。”2月7日下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记者见到该所退休职工黄忠宝。83岁的黄忠宝和黄旭华同事多年,亲历了研制第一代核潜艇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