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旭华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约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
捐款大方,对自己却有些抠门。多年前外出开会,按规定黄旭华可以坐软卧,他主动要求买硬卧。当选院士后,他可以享受更好的住房待遇,他也拒绝了,生前一直住在老房子里。
在年轻人面前,黄旭华给自己的定位是“场外指导”和“拉拉队”。
“研究核潜艇不容易,我一直在各种会议和场合给年轻人鼓劲、加油。在技术上,我觉得要放手,让年轻人大胆去干,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黄旭华曾说。
采访中,七一九研究所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自己1985年大学毕业入所时,新员工见面会上,黄旭华叮嘱年轻人:“眼下任务不多,千万不要浪费时间,要利用这个时机,多充实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多看图纸,并结合实物,理解产品的设计和特点。”
在黄旭华的指引下,这名科研人员一路成长为业内知名的技术专家,“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黄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武汉张之洞路,七一九研究所行政楼。工作日上午8点,黄旭华会准时到来。
如今,行政楼的走廊上,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个白发苍苍、笑声朗朗的老人了。
他的报国情,早已融进英雄人民的血脉基因;
他的强国梦,早已汇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送别,国之栋梁!致敬,国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