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湖北
English
湖北内容 国际表达
当前位置:湖北地方站首页 > 要闻 >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送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送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
2025-02-08 09:24:32 来源:湖北日报

2017年7月5日,黄旭华接受湖北媒体采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朋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江卉许旷李婷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2月6日在武汉因病去世,享年99岁。

67年前,黄旭华投身核潜艇研制后,为国隐姓埋名整整30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黄旭华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6日夜至7日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连夜采访了黄旭华生前同事、学生等。悲痛之余,大家感叹,他用一生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他放弃学医,选择学造船,科学救国

“他满腔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令人感佩。”得知老人去世,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柳的脑海中浮现出2017年夏天采访黄旭华的场景,“当时,年过九旬的黄老身体硬朗、思路清晰、中气十足,老人讲起早年在日军炮火中求学的经历,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为什么日本鬼子那么疯狂,想轰炸就轰炸,想残杀就残杀?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到处流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为什么中国那么大,却连一个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想来想去,还是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欺凌。”黄旭华告诉记者,“经历了求学的颠沛流离,我不想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学航空制造飞机,保卫我们的领空;学造船造军舰,保卫我们的领海!”

“少小离家,黄老至今乡音不改。”刘柳记得,在浓浓的潮汕口音中,黄老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一个普通的乡医之家,排行老三。耳濡目染,他有了悬壶济世的理想。

转眼间,黄旭华将上初中。可日寇入侵,学校停办。1938年大年初四,黄旭华和大哥辞别双亲,赶往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求学。

1944年,黄旭华几经辗转到了重庆,进入国民政府为流亡学生开办的大学特设先修班。他如饥似渴,孜孜以求。1945年9月,海边出生的黄旭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讲起学生时代参加进步社团活动,黄老神采奕奕、绘声绘色,像是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湖北日报摄影记者张朋说,在那次报道中,他为黄旭华拍摄了很多图片,留下了一个个珍贵的瞬间。

1946年,黄旭华和同学们随交通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经同学推荐加入交大著名的学生进步社团“山茶社”。在那个中国即将迎来历史大转折的时期,他参加了去南京请愿的“护校”运动,他掩护进步同学厉良辅逃跑,他机智地躲过了反动宪兵的抓捕……

血与火的洗礼,锤炼着黄旭华的品格。

1949年春,黄旭华成为中共预备党员。7月,他被选派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学习。作为党校第一期学员,交大仅有两人。1950年4月,黄旭华入党转正。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2017年的那次集体采访上,黄旭华向记者们透露,入党转正汇报思想时,他用这样的一段话表明心志。张朋清晰地记得,说这段话时,黄老神情坚毅、话语铿锵。

誓言无声。入党转正时的话语,成为其一生信守的诺言。

为研制核潜艇,保守工作秘密,他30年没有回家

总书记点赞“黄旭华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黄老是我们永远的榜样。”2月7日下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记者见到该所退休职工黄忠宝。83岁的黄忠宝和黄旭华同事多年,亲历了研制第一代核潜艇的艰难。

“只说去北京出差,其他什么也没说,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1958年,一通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他从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国家要搞核潜艇。

从1958年到1988年,黄旭华隐姓埋名,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核潜艇的研制之中。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主席在1959年的豪言壮语,如同灯塔般照亮了黄旭华和同事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当时,中国连核潜艇的轮廓都未知。黄旭华和同事们以“放大镜”搜罗信息,用“显微镜”剖解数据,举“照妖镜”甄别真伪。

“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吃的是发苦的粗粮、住的是透风的板房。”回忆起数十年前和黄旭华一起共同经历的难忘岁月,黄忠宝历历在目。

在荒岛零下30℃的板房里,黄旭华与同事们裹着棉被推导公式,“头拱地、脚朝天”昼夜鏖战,在木板上画图纸,用罐头厂压力锅模拟深海压强,啃冻土豆当年夜饭,盐碱地渗出的苦水是“特供饮料”。

三十年“水下长征”,每一步都浸透着苦涩。女儿黄燕妮上学途中跌入雪坑昏迷九天九夜时,他正跪在冰面上测绘数据;二哥病危的电报传来时,他颤抖着将家书塞进炉膛——火光照亮他刻在墙上的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终于,1970年12月26日,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指挥舱内,黄旭华咬破嘴唇咽下热泪——这艘钢铁巨鲸的每颗铆钉都浸着算珠打出的血汗。

四年后,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深蓝之下,功勋与遗憾同沉。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说。

直到1987年,一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让九旬母亲颤抖着剪下报道,含泪说道:“三儿(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知儿莫若母!这句话传到黄旭华的耳中,他泪如雨下。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花甲之年的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黄旭华已双鬓斑白。

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他们是骑鲸蹈海的“无名英雄”。

“我还要为国家再工作20年!”

他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类奖金约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事业

“黄旭华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至死不渝。”2月7日凌晨,得知黄旭华去世,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袁善谋在电话那头哽咽了。他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关系近年来多次和黄旭华近距离接触、交流,2018年1月,黄老在浙江杭州接受眼科手术期间,他曾代表单位前往探视。

“再也不用放大镜了,我还要为国家再工作20年!”袁善谋记得,黄旭华手术成功后,说的第一句话还是报效祖国。

离开科研一线后,黄旭华对装备发展寄予厚望,依然对关键项目亲自把关,并提出参考性意见建议。

2020年1月,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陪同他一起去北京领奖的七一九研究所工作人员回忆,回武汉的路上,黄老就考虑这笔奖金该如何更好使用。

随后,黄旭华向他所在的七一九研究所捐赠1100万元,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向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科协分别捐款;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旭华基金”,激励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祖国国防军工事业。

近年来,黄旭华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约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

捐款大方,对自己却有些抠门。多年前外出开会,按规定黄旭华可以坐软卧,他主动要求买硬卧。当选院士后,他可以享受更好的住房待遇,他也拒绝了,生前一直住在老房子里。

在年轻人面前,黄旭华给自己的定位是“场外指导”和“拉拉队”。

“研究核潜艇不容易,我一直在各种会议和场合给年轻人鼓劲、加油。在技术上,我觉得要放手,让年轻人大胆去干,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黄旭华曾说。

采访中,七一九研究所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自己1985年大学毕业入所时,新员工见面会上,黄旭华叮嘱年轻人:“眼下任务不多,千万不要浪费时间,要利用这个时机,多充实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多看图纸,并结合实物,理解产品的设计和特点。”

在黄旭华的指引下,这名科研人员一路成长为业内知名的技术专家,“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黄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武汉张之洞路,七一九研究所行政楼。工作日上午8点,黄旭华会准时到来。

如今,行政楼的走廊上,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个白发苍苍、笑声朗朗的老人了。

他的报国情,早已融进英雄人民的血脉基因;

他的强国梦,早已汇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送别,国之栋梁!致敬,国之脊梁!

(责任编辑:江飞)
关键词:黄旭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