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区域 文旅 教育 财经 房产 商会 三农 健康 生活 报料 更多

江汉平原“铁水公空”五年攻坚打通发展动脉惠及11市56县

长江商报 2025-07-28 09:37:13

7月25日,湖北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江汉平原“铁水公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会上强调要抢抓“十五五”规划编制机遇,科学谋划江汉平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着力推动解决制约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提升区域发展整体能级夯实基础支撑。

江汉平原地处湖北中南部,是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的肥沃地带,被誉为“鱼米之乡”,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然而,随着高质量发展需求日益增强,区域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瓶颈日益凸显。此次会议提出,立足区域现有基础,推动“铁水公空”基础设施“联网、补短、提能”。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

这项涉及武汉、荆州等11市56县,惠及3200万人口的系统工程,将通过五年攻坚实现“15分钟上高速”“年新增8.2亿立方米引水量”等目标,重塑这片荆楚文化发源地的竞争优势。

打通发展动脉激活经济血管

“江汉平原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和高铁里程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一数据在省委专题会议上被提及。作为承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该区域亟待破解交通“供需不足”的核心矛盾。为尽快解决江汉平原铁路短板,湖北省创新提出“铁水公空”四网协同战略,计划投资超2180亿元实施三大标志性工程。

其中包括,实施高铁贯通工程,推动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年内开通,实现荆门京山、钟祥和天门市通达时速350公里高铁,争取一批铁路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并尽早启动实施。

高铁贯通工程将率先突破区域发展天花板。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将于年内开通,使荆门京山、钟祥和天门市迈入“350公里高铁时代”。襄荆高铁等在建项目加速推进,同步谋划的还有一批纳入国家规划的铁路新线。这些项目不仅缩短城市时空距离,更将江汉平原嵌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重塑其在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

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彰显“黄金水道”价值。长荆铁路扩能改造将形成沿江货运新通道,配合铁路专用线与港口的无缝衔接工程,武汉、荆州等枢纽城市正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铁水联运样板。此外,荆州沙市机场改扩建即将启动,松滋、荆门屈家岭、天门、石首等一批通用机场也正加紧谋划。低空飞行网络布局填补航空运输空白,最终形成“高铁进城、港口通江、机场腾空”的立体格局。

高速公路毛细血管的加密直指民生痛点。未来5年,湖北高速公路将继续拉开骨架、畅通血脉,江汉平原的经济“血管”将更加丰富。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正全力推进江汉平原地区24个重点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达1203公里、总投资2180亿元,从2026到2030年,争取每年至少建成三条高速公路项目,用五年时间完成1000公里以上,届时可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上高速。

当石首市桃花山镇的农民沿着新修的排灌渠查看虾稻长势时,100公里外的施工队正在为“所有县城15分钟上高速”的目标昼夜奋战。这种“速度革命”不仅改变出行方式,更将降低物流成本,让潜江小龙虾、洪湖莲藕等特产更快抵达全国餐桌。

水网织密提升供水韧性

江汉平原——这片由长江与汉江共同孕育的沃土,宛如镶嵌在湖北中南部的翡翠。这里河网如织、湖群星布,丰沛的水系滋养出“鱼米之乡”的盛景,使其成为全国商品粮油和淡水养殖的核心产区,潜江小龙虾、洪湖莲藕等物产蜚声中外。

尽管江汉平原河湖密布,水资源看似丰沛,但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加之工程体系不完备、引水体系不完善,区域内频繁出现干旱、缺水等问题,供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引江补汉沿线补水、鄂中丘陵区水资源配置等工程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

湖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指出,江汉平原未来的水网建设将从“保安全”“强调度”两个维度同步推进,通过近期、中期与远期三步走,打造全省“纵横贯通、多源联调、韧性安全”的水资源配置网络。

近期,发挥现有工程体系作用,强化漳河、高关等25处骨干水源水库调蓄作用,实施177处生活取水设施维护改造,保障江汉平原3200万人供水安全。

中期,有序推进鄂中丘陵区水资源配置、引隆补水、高关引调水等工程前期工作,预计可新增年引水量8.2亿立方米;谋划推进洪湖等主要湖泊水系连通,力争到2030年形成“增效扩源、湖库连通、丰枯互济”的供水保障格局。

远期,谋划兴建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等跨流域引调水工程,这些举措如同在荆楚大地上编织经纬,终将形成一张“纵横贯通、多源联调、韧性安全”的省域水资源配置网络。

  责任编辑:中华网湖北0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