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风云激荡,确定性如迷雾渐浓之际,武汉经济的“半年答卷”却透着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韧劲。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凝聚着万千市场主体的勇毅——无数民营企业于困局中果断校准航向,以坚韧劲头踏浪而行,在风雨里踏出了属于自己的坚实脚印。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02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48.4%,较2022年提高7.7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新增18.2万家,新增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净增增幅13%,排名副省级城市第一。
长江日报经济新闻部在场(调研)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深入武汉各区产业园区、企业车间、创新实验室调研发现,近年来,武汉市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城市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升级提能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实施“七万工程”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力推“耐心资本”落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启动全国首个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赋能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当下的武汉民营经济正以“主力军”姿态,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从电脑城代理商到全球定制计算机领跑者,武汉营商环境给了我们‘试错’的底气。”7月27日,攀升鼎承科技车间里,企业负责人展示着最新国产无线短距通信设备。这家从武汉高校孵化的企业,手握287项专利,产品覆盖135个国家和地区,正是武汉民营经济成长的缩影。
在武汉,大学生、科技工作者、草根创业者构成创新主力。只要扎下根,就能长大。
北大毕业生魏蓝天回汉创立浩蓝智造,将智能仓储模块化,公司成立仅一年营收便增14倍;硅谷芯片专家单记章携“黑芝麻”落户,8年间跻身行业前列,获小米、腾讯战略投资,员工近千人。
黑芝麻华山系列A1000芯片。资料图片
工作室调研中感受到,“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已深植武汉,“陪跑者”理念落地生根。武汉通过“一企一策”“无事不扰”让企业轻装上阵,形成“培育—成长—反哺”良性循环;2024年挂牌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局,全市超600个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近2500名服务专员都是中小企业的“娘家人”,企业无论在哪个街道、哪个园区,都能就近获得精准服务;“创业十佳”赛事、“一月一链”投融资对接等活动,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数据印证活力:2025年上半年,武汉民营企业为115.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97.5%,成为全国第5个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新增民营企业18.2万家,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净增增幅13%,排名副省级城市首位。
武汉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快速发展,竞争力大幅提升,撑起了武汉经济的“半边天”。
上半年,民营经济集中的电子和新能源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引擎”。
极目智能自研L2至L4级智能驾驶技术,向日本、韩国等20余个国家出口;模态跃迁的大模型正助力制造业“智改数转”——这些新锐企业的突破,让武汉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形成独特竞争力。
民营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晴雨表”,更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阵地”。
以民营企业为主要力量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业产值增速、新进规企业工业产值增速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带动新兴产业发展。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0%;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79.3%;武汉44家独角兽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4%。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武汉市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唯柯医疗工作人员用钢针穿引头发丝般的镍钛合金丝在磨具上编织心房分流器。资料图片
工作室调研中发现,新赛道的突破绝非“单点闪光”。亿咖通、鼎龙等民企牵头建设的产业创新实验室,已吸引200余家上下游企业参与技术攻关;九州通通过创投孵化,催生了3家大健康领域的“瞪羚企业”;黑芝麻智能作为“中国智能汽车计算芯片第一股”,将总部落地武汉后,不仅服务汽车产业,更向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延伸。
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武汉今年首次提出“根企业”理念,逐步提高全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并明确支持民营企业担纲创新,逐年提升科技研发、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比例,逐步达到70%,抢抓时代机遇走新赛道、打创新牌。
走进武汉双虎涂料生产区,工作室看到,大小管道将原材料自动输送至3楼生产线,取代了往昔人工搬运投料的忙碌。“数字化转型后,无纸化办公、自动化生产让效率至少提升50%。”董事长王月海的话语,道出老字号工业企业的心声。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武汉已将1078家企业纳入试点,立足光通信产业特色,发布全国首个细分行业链式转型案例,以“试成一批”促进“带起一片”,重塑产业链竞争优势。
“从历史发展来看,武汉这座城市每一次的发展跃迁、转型升级,以及承担国家使命、参与国际竞争,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武汉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生力军。
攀升科技的生产线上,工人正在组装电脑。资料图片
数据印证分量:2024年,武汉民营企业进出口2529.4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2.7%;2025年上半年,民营经济纳税占全市46.54%,吸纳16.25万名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占全市新增就业80%以上。
今年上半年,《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印发,武汉将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政策制定到服务理念都在与时俱进。武汉市企业服务大楼里,企业家书屋陈列着千本推荐书籍,电子屏滚动展示优秀企业家风采;“早餐汇”、“下午茶”、耐心资本、数字化服务供应等举措,持续注入养分。
“稳民营经济就是稳信心、稳预期。”华中师范大学胡继亮的观点切中要害。在民营经济这片“森林”中,活力中小企业正构建多样生态,推动产业向下扎根、向上勃兴,让武汉成为民营企业茁壮成长的优质“栖息地”。
今天(7月28日),长江日报头版刊发评论《在“铺天盖地”中培育“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