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湖北工业大学“红韵创材”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暑期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为期两周的“行走的思政课”。师生们通过重走红军路、访谈老战士、体验挑粮小道、走进养老院等沉浸式学习,在革命圣地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触摸历史:在革命现场感悟精神伟力
在黄洋界哨口,面对昔日“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战场,学子们齐声诵读《西江月·井冈山》,烽火硝烟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走进八角楼,那盏仅靠15克灯油点亮的小油灯,曾经照亮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诞生,也照亮了师生们探寻真理的道路。小井红军医院粗糙的木墙,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坚韧。
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重走3公里“坝上村急行军”。沉重的背包勒进肩膀,汗水模糊了视线,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正是在这真实的跋涉中,“支部建在连上”所凝聚的钢铁意志变得无比真切。“挑粮小道上的汗水,比任何书本上的文字都更有分量!”队员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些鲜活的场景,让井冈山精神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力量。
寻根问道:在历史坐标中体悟真理之光
在毛泽东同志曾经坐过的“读书石”旁,一堂特殊的思政微课正在进行。师生们围坐一起,从《井冈山的斗争》中的光辉思想,联系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敢闯新路、实事求是”这八个大字,在崎岖的山路与田野的稻浪炊烟映衬下,焕发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过去我们背诵概念,今天在这里真正悟到了方法。原来真理就蕴藏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红土地里。”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种现场教学让他们对党的理论方法有了更深地理解。
践行传承:在服务奉献中续写红色血脉
精神的传承不止于感悟,更在于实践。在坝上村,湖北工大的学子们撸起袖子,劈柴生火,与老乡们一起动手烹制“红军餐”,在劳动中体会军民鱼水情。他们为留守老人送上校徽,帮助维修家具,耐心教授使用智能手机,将八角楼里的赤子情怀转化为一个个温暖的行动。“我们要让井冈山精神像奔涌的江河,生生不息。”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聆听回响:在血脉赓续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井冈山的红土地上,革命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师生们有幸聆听了革命后代石金龙(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之孙)和龙小钢(开国少将龙开富之孙)动情讲述先辈的故事。曾志同志在亲情与革命间的无悔抉择,龙开富将军一根扁担守护革命文稿十八载的忠诚担当,以及讲述者自身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建设的经历,都让历史的回响变得无比真切。这些真实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将红色的信仰刻印在心底。
延伸温情:在服务社会中彰显初心使命
活动的温情还延伸到了井冈山市中心养老院。“红韵创材”团队的志愿者们为护工们教授了简易舒缓的韵律操,便于日常服务老人。随后,队员们与老人们一同玩起“击鼓传花”等游戏,欢声笑语充满了院落。临别时,队员们将湖北工业大学校徽赠予老人留念,老人们的笑容是对这次志愿服务最好的肯定。养老院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活动丰富了老人的生活,也传递了社会的关爱,由衷地感谢湖北工大学子。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此次将思政课堂“搬”进井冈山的创新实践,是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的生动体现。它超越了简单的场景转换,打造了一场直抵心灵的“沉浸式教育”。通过在历史现场触摸信仰根脉,于实践深处体悟真理力量,在为民服务中践行精神传承,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思政教育“活起来、深下去、实起来”的创新路径,让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深扎根,化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通讯员: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