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常常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时而专注地记录实验数据,时而与团队成员激烈讨论技术方案,时而对着学生的论文逐字逐句修改。她就是丁瑜——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更是一位扎根荆楚大地,将科教报国与产业振兴紧密相连的“筑梦人”。作为湖北省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她用二十余年的坚守,在新能源材料领域书写了一段“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精彩篇章。
师者如灯:点亮学子科研之路
“做科研要沉得下心,做老师要捧得出情。”这是丁瑜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湖北工程学院首届“师德标兵”,她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温暖的育人情怀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上,丁瑜善于将晦涩的新能源材料理论与产业实践相结合。讲到锂离子电池材料时,她会带上企业生产的电池样品,让学生触摸、观察;分析铜箔制造工艺时,她会播放工厂生产线的视频,让抽象的“高精极薄”变得可感可知。学生们说:“丁老师的课像‘科技大片’,总能让我们看到知识如何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对研究生培养,丁瑜坚持“手把手教方法,放开手练能力”。她的实验室永远向学生敞开大门,曾有学生在实验中遭遇瓶颈想要放弃,丁瑜连续一周陪着他排查数据、调整方案,最终帮助其突破关键技术。如今,这位学生已成为国内知名电池制造企业技术骨干,每当提起恩师,总会感慨:“丁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做科研,更是面对困难时的韧劲。”
多年来,丁瑜培养的学生遍布新能源领域的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不少人已成为行业中坚力量。她常说:“学生的成长,是老师最珍贵的勋章。”这份对教育的热忱,让她先后荣获湖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女职工、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而她带领的党支部,也成为学校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标杆,入选全国“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党支部。
科研先锋: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关键材料的研发一直是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卡脖子”环节。丁瑜深知,科研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必须扎根产业需求。为此,她带领湖北省“动力与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瞄准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电子铜箔材料两大方向,开启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
锂离子电池用复合石墨材料曾长期依赖进口,国内产品存在容量低、循环寿命短等问题。丁瑜团队迎难而上,经过上千次实验,终于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石墨材料。为了验证材料的稳定性,她带着团队在高温、低温等极端环境下反复测试,使该材料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于国内主流电池企业的生产线,被20多家媒体报道。
更令人瞩目的是她在锂电铜箔领域的突破。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血管”,高精极薄锂电铜箔的制造技术曾被少数国家掌握。丁瑜团队与多家龙头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攻克了“极薄化”制造中的各项工艺技术,将铜箔厚度从12微米降至3微米,不仅降低了电池重量,还提升了能量密度,这项技术直接助力诺德股份成为国内锂电铜箔的领军者。
截至目前,丁瑜主持了国家新材料类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20项,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0多件。这些成果背后,是她办公室里成堆的实验记录,是节假日从未间断的团队会议,更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
产研桥梁:让科技成果扎根荆楚大地
“科研工作者要做‘顶天立地’的事——‘顶天’是瞄准国际前沿,‘立地’是服务地方发展。”作为湖北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丁瑜始终践行这一理念,架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转化桥梁”。她的技术成果在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转化,每年为企业创造百亿元产值,为湖北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为此,她荣获孝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不仅如此,丁瑜还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牵头或参与10多项标准的编写。她认为:“标准是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石,我们不仅要做技术的突破者,更要做规则的制定者。”这种全局思维,让她的工作超越了单一技术研发,上升到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度。
巾帼担当:书写新时代荆楚答卷
作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丁瑜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她从不因性别设限,爬工厂生产线、进高温车间、赴野外采样,样样冲在前面。她说:“荆楚大地给了我成长的土壤,我就要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多尽一份力。”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生产线的洪流,从讲台前的谆谆教诲到产业界的赫赫战功,丁瑜用智慧和汗水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这位扎根荆楚的好老师、好专家,正以不懈的追求,让科教之花在湖北产业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