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梦想航行者”志愿服务队在天门市渔薪镇灰市村爱心托管班,精心组织了“团扇绘制”与“泥土印刷术”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程。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通过富有创意的环节设计,将童趣与时代活力融入传统技艺,生动展现了非遗保护传承中“守正创新”的理念。
团扇新绘:古韵今风相映成趣
在团扇绘制课上,志愿者们首先为孩子们讲述了团扇的千年演变史——从汉代的“纨扇”到唐代的“宫扇”,这把圆形扇面不仅是消暑良品,更承载着“团圆美满”的深厚文化寓意。通过对传统工笔花鸟扇面作品的展示和绘制技巧的细致讲解,志愿者引导孩子们理解古典艺术的韵味与技法精髓。进入创作环节,孩子们在素白扇面上尽情挥洒想象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部分孩子大胆创新,将时下流行的卡通形象“乌萨奇”精心绘制于扇面之上。传统工笔的雅致与现代卡通的活泼在方寸间奇妙交融,赋予了团扇全新的视觉表达。志愿者们穿梭指导,现场墨香氤氲,笑语盈盈,一把把由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团扇,既蕴含着传统底蕴,又闪耀着个性与时代的光彩,成为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
泥土印趣:方寸之间刻下童真
在泥土印刷术体验课上,志愿者们借助动画短片和实物演示,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揭开了古老“活字印刷术”的神秘面纱,阐释其作为“文明之母”的伟大意义。课程最令孩子们兴奋的环节,是亲手用陶土制作专属的“姓名印章”。孩子们先将湿润的陶泥仔细揉捏成方块,然后屏息凝神,手握刻刀,一丝不苟地雕刻自己的名字。笔画或显稚嫩,却饱含童真与专注。待字模稍干,承载着自己姓名的独特印记就通过这千年古法“跃然纸上”了。课上,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智慧的理解与赞叹。这方小小的泥土印章,不仅刻下了姓名,更在他们心中印下了对非遗技艺的深刻记忆与亲近感。
两项课程虽形式各异,却目标一致,为乡村儿童触摸非遗魅力、参与文化传承搭建了桥梁。此次融入现代元素的团扇绘制和泥土印刷,是团队探索非遗“创新传承”的有益尝试。未来,服务队将继续秉持初心,精心设计更多“可触摸、可参与、可创新”的非遗体验项目,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造潜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通讯员:阮翔、肖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