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广东深圳盐田区,平安产险风控专家上门为住户排查用火、用电安全隐患,还送上了一个家庭应急包。
5月16日,东莞大湾区风险减量创新协同中心的安全专家现场演示了“AI三级管理系统”,通过远程喊话“请佩戴安全头盔”,提醒一个民房的建筑工人佩戴头盔;同一天,《地震知识与防震避险科普指南》和“平安地震巨灾模型”在甘肃省兰州市正式发布。
连日来,为响应全国防灾减灾日的号召,平安产险在全国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今年是平安成立三十七周年。作为平安多元化发展的起点,平安产险怀揣着金融为民的初心,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人们对于保险服务的期待,已经逐渐超越单一的经济补偿功能。平安产险时刻回应着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断把服务前置,将服务链条从事后赔付延伸至事中救援、事前防范,构建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助推社会风险减量。
在人民需求和时代要求的合力推动下,以风险减量为核心的全新保险范式在加速重构。平安产险运用科技赋能,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把保险从被动的事后理赔,转向主动的事前防灾减灾、事中应急救援,重新定义保险的保障价值。而追溯这场风险减量变革浪潮的源头,本质仍是客户至上的商业逻辑:比起事后理赔,风险减量是更本质的客户需求。
“我们做产品、做服务一以贯之的初心就是客户至上。作为一家财产保险企业,平安产险三十七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究风险、量化风险以及妥善处置风险。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用专业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平安产险总经理助理徐华强调,平安产险已经把将风险减量纳入公司战略,推动从风险等量向风险减量转变,提升人民的满足感、安全感、幸福感。
风险减量的平安模式:打造AI哨兵筑牢小散工程安全网
装修改造、民房建设、写字楼楼顶加装防水层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小散建筑工程随处可见。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中,这类投资额100万元以下或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下工程被定义为“限额以下工程”。
“从我们赔付情况看,建筑施工领域近70%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限额以下工程。”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团体事业群责任险业务部总监黄廉灼说,小散工程大多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源于高坠,而核心的危险因素包括有不戴安全帽和安全带、临边防护缺失、脚手架违规搭建等。如果能事前做好隐患的管控,很多事故就不会发生。但难就难在源头治理,因为限额以下工程项目基数大、工期短、分布散落。
聚焦限额以下工程事故隐患的源头治理,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分局的指导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协会组织等单位,共同建设了“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这个中心就像一个灾害防控“智慧大脑”,聚合AI、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织成一张无形的灾害防护网,实时智能监测安全隐患并快速预警,使灾害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近年来,AI技术的快速发展,启发了平安产险用AI等新技术赋能智能监控隐患,解决小散工程巡查人力不足、整改不及时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现隐患后如何快速整改,实现事故隐患从发现到预警再到处置的完整闭环。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的答案是打造“AI三级安全管理”,确保在第一时间制止违规作业、消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