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荣誉理事长谭慧女士,经济学家巴曙松、徐长生、张建华等人,通过不同方式深情回忆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及其时代意义。
张培刚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世界级的经济学家,曾获得当时世界最高经济学奖威尔士奖,其研究成果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年近古稀的张培刚开始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系统化地将西方经济理论,以及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通俗地介绍给中国,并作为最早的专家走进中南海,为我们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讲授经济课,为推动市场经济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先导作用。
张培刚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目睹中国农村的落后,立志为农业和农民寻找一条出路。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湖北、河北、广西、浙江四省做了6年的农村调查研究工作,并出版了三本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著作,奠定了日后的研究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培刚渐渐意识到,一个农业国要免受列强欺辱,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
1941年,张培刚通过庚款留美考试到哈佛大学深造。在哈佛学习期间,张培刚敏锐地意识到,战后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一定会成为全球化的主题,于是他以国内的农村调查研究为基础,参考大量的英法德文资料,最终写成《农业与工业化》英文本,获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大卫·威尔士奖”,也是当时世界最高经济学奖。《农业与工业化》一经问世,便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张培刚也因此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徐长生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有感情,对国家的感情,对人民的感情,特别是对农民的感情。有了感情,做学问就有了根本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得到长足发展,西方学术界一些人开始认为发展经济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张培刚站在全球发展的全局指出,战后只有韩国、新加坡这些小国和台湾、香港这些小地区发展起来了,中国、印度、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仍然面临发展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的使命并没有完成,它不仅要以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还要以中国、印度、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以及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综合研究发展问题,于是新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新发展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的再发展,对于今天的高质量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介绍,张培刚为该校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该校经济学院先后培养出一批分布在世界各地,活跃在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的经济学家,形成了学术界的经济学家群现象(潘群 徐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