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乘坐襄荆高铁首发列车的旅客在襄阳东站合影留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摄)
技术人员在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调试激光设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弦 初冬时节,宜昌北站,呼啸声中,CR450动车组样车正在“刷里程”(正式运营前的运用考核)。今年底,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计划通车。届时,武汉至宜昌的旅行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至约1小时。 疾驰的高铁,映照出武汉、襄阳、宜昌飞速协同联动发展的脚步。 以武汉、襄阳、宜昌三地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合围而成的三角区,是湖北乃至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中的黄金地带。2024年,汉襄宜经济总量达3.34万亿元,高于周边城市群,占据湖北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湖北以武汉、襄阳、宜昌为顶点的“金三角”区域为主战场,着力构建“省会带动、汉襄宜协同、多点支撑”的全新格局,全省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交通先行1小时通勤圈下活“一盘棋” 汉江之滨,位于宜城市的湖北长泽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正全力建设临港经济区智慧绿色船舶制造产业链。 9月28日襄荆高铁开通后,该公司总经理许元涛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客户来公司商谈订单不用多次转车,我们的订单也可借助多式联运,到达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长泽船舶重工,是汉江流域唯一取得拆船资质的企业,目前已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打造鄂西北地区首家船舶制造保养基地,为汉江水运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襄荆高铁开通后,“武汉—襄阳—荆门—武汉”形成湖北首条高铁环线。“待年底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开通后,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将形成1小时高铁大环线,为‘金三角’提供交通硬支撑。”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认为,“金三角”协同首先是交通圈,衡量一个都市圈成熟与否的关键指标是1小时通勤,“1小时通勤圈”实现画圆,“金三角”就不再是各自精彩的“独子”,而成了湖北区域发展相互呼应的一盘“活棋”。 眼下,平顶山至宜昌高速公路正抓紧冲刺施工。其中,襄阳段第一标项目部仅用一个月实现路基、桥梁、涵洞全面开工。 据悉,平宜高速襄阳段总投资90.1亿元,起于南漳县九集镇方家集,止于襄阳、宜昌交界打鼓台附近,与平顶山至宜昌高速公路宜昌段对接。 “平宜高速襄阳段是湖北构建汉襄宜‘金三角’综合交通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全省‘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工程。”湖北交投襄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远军介绍,项目建成后,开车从襄阳到宜昌的通行时间,将从3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对于推进汉襄宜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龙头带动科创活力跃动三大增长极 “对于湖北而言,武汉是当之无愧的龙头。”秦尊文认为,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方面,武汉具备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潜力和实力。 在秦尊文看来,“金三角”将加大武汉的引领作用,需要武汉带领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发展。“目前看来,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大于虹吸效应。” 在湖北三峡实验室展厅,一块看似普通的“黑煤球”暗藏玄机。“这是新型黑磷产品,市场售价每克达数千元,比黄金还要贵好几倍。”三峡实验室主任池汝安介绍。 这种黑磷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被誉为“超越石墨烯的光电子学革命性材料”。目前,三峡实验室的黑磷合成规模已达到世界最大的百公斤级,正朝着吨级产能突破。 池汝安的另一个身份,是武汉工程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稀土矿物加工和化工分离工作。 作为湖北十大实验室之一,三峡实验室于2021年成立,由兴发集团联合武汉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共建。 成立3年多来,三峡实验室持续带动宜昌化工产业升级,电子化学品专区总规模由2021年的9万吨提升至目前的37.8万吨;推动兴发集团携手万华化学在宜昌布局精细磷化工、有机硅材料等产业,并成功引进东方雨虹、江苏新亚强、四川思特瑞、深圳正安等多家企业落户湖北。 和池汝安一样过着双城生活的,还有湖北隆中实验室执行主任戴福祥。这个由武汉理工大学与襄阳市政府共建的实验室,已推进两项成果在襄阳转化,吸引投资超过100亿元。“我们明显感觉到,湖北的区域联动越来越频繁。”戴福祥感慨。 产业集群点亮联动发展新希望 11月25日,楚能新能源襄阳70GWh锂电池项目工地上,强夯机的重击声与桩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300多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业。这座总投资220亿元年产能70GWh的“超级工厂”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 成立仅4年的楚能新能源,已在孝感、武汉、宜昌、襄阳接连落子,目前有效产能达到110GWh。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信心满满:“随着襄阳70GWh项目开工、宜昌一期65GWh产能全面释放及二期80GWh项目在建,这些‘超级工厂’将通过规模化、智能化来锻造极致的成本与效率优势,提升中国电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刚完成了突尼斯和斯里兰卡的订单,又接到了摩洛哥和埃及的订单。”11月19日上午,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襄阳工厂一片繁忙景象。截至目前,东风纳米01新能源汽车已出口5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量突破2.4万辆。 针对各国市场需求差异,东风纳米01正进行适应性改进:在欧洲市场升级充电接口、多语言智能座舱等,满足欧洲用户对空间效率与驾驶体验的平衡需求;为挪威市场定制电池保温系统,确保零下20℃环境下续航稳定;针对捷克市场,引入方向盘加热与热泵空调等冬季选装包,销量稳居细分市场前列;针对以色列市场,开发出强化隔热天幕与希伯来语智能语音系统。 楚能新能源、东风纳米01角逐全球市场的雄心壮志背后,正是汉襄宜“金三角”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强劲底气。 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带着核心技术,与襄阳的汽车电子企业联手攻关车规级芯片;宜昌的磷化工产业将精制磷酸通过长江水道运抵荆门,成为新能源电池的关键原料;襄阳的电池材料研发成果,顺着高铁线路直达十堰的储能装备工厂…… 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正催生出一个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武汉光电子信息、“宜荆荆”磷化工、“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产业集群,不断点亮着荆楚大地联动发展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