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政府的角色是办好“围墙外”的事,优化环境。市场则高效办好“围墙内”的事,专业运营。
“没想到住了几十年的老街,还能这么热闹洋气!”汉口老租界延庆里改造后,老街坊张崇振对“网红打卡地”有了实感,“里份进口的爬山虎,我小时候就有,现在墙面换新了,还把它移回来了,每天蛮多人在这儿拍照。”
今年10月,武汉市出台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首批确定80个片区,因地制宜复合利用。与此同步,《武汉市城市更新条例》已纳入市级立法计划,把改革成果制度化,为全国同类城市探路。
以一流城市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兴办一流企业,以一流企业造就更为一流城市。向“内”生长的武汉,已然开启一场深刻的自我进化。
武汉之大,大在格局
三镇鼎立的地理骨架,
已融入九城抱团协同的新天地,
在串珠成链、结线成网中迈向世界级都市圈
两江四岸,三镇鼎立,武汉自古便是一副大开大合的格局。
大城发展,格局决定结局。今日的武汉,眼界远不止于三镇。它的辐射力,正沿着交通动脉和产业链条,向八个兄弟城市敞开臂弯。
最近几周,“1+8”武汉都市圈互动频繁。“老大哥”武汉主动串门,共同谋划重点项目,把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等“五同”规划,一脚一脚踩实。
事实上,经过十多年融合,九兄弟早已血脉相连。
向东看,黄冈打出“光谷第九园”招牌,直接对接武汉光谷的八大园区,专为华星光电、京东方等显示巨头“喂料”。黄石未来科技城,与设在武汉的离岸科创中心深度绑定,引来锐科激光等“根企业”生产基地。
向南看,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今年前10个月,国际货运航班已破万架次。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向东延伸,为它注入源源不断的货流。咸宁近3年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110个,大健康、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风生水起。
西北方的孝感,承接武汉产业转移,涌现出“隐形冠军”华工高理、欧洲“充电宝”楚能新能源。就连看似较远的潜江、天门、仙桃,也深度嵌入圈内。潜江有长飞光纤,天门有汉派服装城,湖北非织造布创新中心落户仙桃。
从强省会虹吸到大城市外溢,从近在咫尺的竞争者到亲密合伙人,全国区域发展的角力,已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而武汉之“大”有了新的注脚。
这座超大城市,现在不仅仅追求自身产业之完备,而是思考如何与兄弟城市功能互补、网络协同。因为,抱团协同,续航力越来越强;格局大了,路自然越走越宽。
2024年,武汉都市圈九市GDP突破3.6万亿元,占湖北全省六成,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至29%。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观察,武汉和鄂州就像一个城市,“光谷高新大道,延伸到鄂州还叫高新大道,完全连成一片”。
鄂州再往东,花湖国际机场又把黄冈、黄石连成一体,未来有望形成一个像苏州到上海这样的连片走廊。
在同城化发展过程中,武汉用宝贵的空间资源发展成千亿级“显示面板之都”,鄂州则专注为其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在短短数年聚集起90多家半导体企业。
秦尊文说,对于已经拥有强大核心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区域,推动其向城市群模式转型是解决“大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列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这是一盘更大的棋。未来,九城协同发展的武汉都市圈,不仅会成为人口超过3000万、总量突破4万亿的世界级都市圈,还将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擎起中国经济“第五极”。